在群雄割据,战乱纷飞的年代里,任何一座城池的归属,都会对战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熟悉三国的人,对徐州这座城市肯定不会陌生。西汉设彭城郡,东汉设彭城国、建都彭城。三国时期,彭城始称徐州。当年,白手起家的刘备就是在这里慢慢积累起自己的基业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著名的“让徐州”事件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陶谦,而是陈登。
当时,虽然汉朝已不复往日的荣光,可是,各个割据势力仍然在遵守着汉朝的制度,那就是:地方官员任职的地方,一定不能是自己出生的州县。汉朝设立此项制度,主要是为了遏制地方势力的扩张,因为,官员在老家任职,肯定容易生成盘根错节的关系。
但是,到了东汉末年,这种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中央权力衰弱后,割据势力拥有了话语权。可是,由于官员在任职地人生地不熟,所以,只能依仗地方的豪强。久而久之,长官的权力往往被手下所架空,权力更加分散了。为了改变这种趋势,各个割据势力大多选用自己的同乡当手下。
陶谦的想法就是这样的,他是丹阳人,手下大致分为陈登和曹豹两派,主要是以曹豹等人占据优势。而曹豹就出自丹阳,与陶谦是同乡。就这样,陶谦凭借着同乡关系,一直将徐州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因此,维持了徐州城的安定。
但是,随着年龄渐长,陶谦慢慢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他的儿子没有将帅之才,而曹豹等人也并非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果,他驾鹤西去之后,徐州城很可能被陈登等人掌控,这肯定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世事难料,还没等陶谦将这个问题解决,他便撒手人寰了。
之后,两派力量相互对峙,谁也没有吞掉对方的能力。陈登等人虽然势力渐长,但是,曹豹派毕竟手握军权,如果,强行压制,势必会引发内讧。因此,两方势力虽然暗中不断较劲,但是,明面上他们还是笑脸相迎,不约而同地维持着暂时的安定。
这时,一直韬光养晦的陈登站了出来。僵持不下之时,他打算让处于中立的刘备掌管徐州,以此平衡两方势力。陈登此举用意颇深,刘备手中有军队,一旦进驻徐州,肯定会和曹豹发生冲突,两虎相斗之下,自己肯定可以从中牟利。
对于陈登的做法,曹豹等人也表示同意。自己虽然不能主宰徐州,但是,权力在刘备手上,肯定要比在陈登手上好得多。而且,之前徐州的军队还和刘备并肩作战过,也好做将士们的思想工作。正如陈登所料,刘备独揽大权后,很快便想统一军队。
这样一来,刘备与曹豹的矛盾日益明朗化。之后,曹豹为了摆脱刘备的控制,主动与吕布联合,想要一起控制徐州。不料,曹豹计划未成便死在了乱军之中,接管徐州的人变成了吕布。吕布出身行伍,对陈登等人并不信任,情况大出陈登的预料。
但是,陈登毕竟是陈登,他见局势突变,马上便想出了一套应对措施。他表面上答应服从吕布,但是,暗地中却派人联系曹操,建议曹操夺取徐州。为了确保曹操能够率军前来,陈登甚至表示自己愿做内应。曹操做事雷厉风行,他了解到陈登的意思后大喜过望,马上率军来攻。
里应外合之下,徐州城再次易主。曹操进城后,采取了与刘备和吕布截然不同的做法。他心中明白,陈登等人身居徐州多年,无论是名望还是势力都已根深蒂固。如果自己一味地想要夺权,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因此,他摆出重用陈登的姿态,使徐州成为了自己治下的自知州。
经过多次辗转,陈登的目的终于达成。
此时,他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曹操,但徐州城内的诸类事务,其实,已经完全在他自己的掌握之下。陶谦去世后,他灵活地运用各方的势力来削弱对手的权力。战乱之时,能保住自己的基业已经是万幸了,徐州的城主不断变化,可是,他却始终屹立不倒。
非但如此,他的势力也在一次次的变化中得到了加强。可以说,遍观东汉末期的名士,能像陈登这样运筹帷幄的寥寥无几。后人称他为群雄之中的长青树,可谓是恰如其分。可惜的是,想这么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却英年早逝。
话说,陈登早年有病,虽经神医华佗诊治,并未除根。后病重而“佗不在”(原文),无人可治,溘然长逝,时年仅三十九岁。陈登死后,曹操每每临长江而叹,悔恨不早用陈登的计策,以使孙氏在江南壮大。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追念陈登的功劳,拜其子陈肃为郎中。
倘若,陈登身体健康,那么,无论是三国中的哪一国,都必有他这么一号人物。
参考资料:
【《先贤行状》、《三国志·魏书二十九》、《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