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问,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已经不感到疑惑了。五十岁已经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六十岁就能听进不同意见了,七十岁按照自己的心愿行事,但不会超越规矩。
【见解】
孔子是圣人,但绝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人类既有知识,并且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学和研究事理的能力.因此,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人的一生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终极。 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 需要补充许实知识,明了许多事理,非立志于学而不能成一代宗师.即使是个、活到老,学到老也不能穷尽一切事理,何况轻视学习。
男人三十,已娶妻生子,所历之事,足以为宝,而且体力臻于高峰,故应有自己的事业,以利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积淀, 已知道许多事理及其来龙去脉,不会如以前遇事感到不知所措。 然而,此时的不惑,只是对已经经历的事物不存在疑惑,但对人生的困惑时如迷雾,并不能完全释然。四十岁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可以视为走向成熟的分水岭。 孔子主张学有所成的弟子“强仕”,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多甚至杰出的贡献。
上天赋予每个人的使命,无非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孔子认为,一个人在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功业,那么这个人也就“不足畏”了。但这也是一般规律,并非没有例外。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早慧”者有之,“大器晚成”者也不乏其人。
六十岁已经成为长辈,下一代已然成长,成熟 下一代对世界、事理自有不问于长者的见解。作为长者,应该允许他们表述,反驳,不可轻易压制,训厂,当以宽容的心态虚心听取,接受下一代的再教育,也是德莫大焉的人生乐事。
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人间一切事物已参详透彻。 孔子虽然说是“从心所欲,但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欲望已经稀释,心态归于淡泊,虑人多,虑己少:即使虑己,亦如“庖丁解牛”那样游刃有余而不伤刃。 在孔子自叙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已是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然而此言对于人生各个阶段皆适合,足使有为者效法。
作者:天步子
校稿:游金地 何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