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里有一个展示13世纪发生的一场著名战役的沙盆模型,它就是钓鱼城古战场。它坐落在重庆市合川区嘉陵江畔。陈毅元帅有诗赞曰:“钓鱼城何处,遥望一高原。壮烈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足见钓鱼城战役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1258年,蒙古帝国大汗蒙哥亲率大军进攻南宋,在钓鱼城遭遇顽强抵抗,蒙哥身亡。为争夺汗位,被西方世界视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军匆忙从欧亚撤军,世界格局因此改变。余玠也因领导四川军民构筑山城防御体系——重庆合川钓鱼城战役,抗击蒙古铁骑功勋卓著而名垂青史,成为改写欧亚大陆历史的武穴人。
▲ 位于重庆合川的古战场遗址
从军报国,淮东抗蒙八年威名扬
余玠字义夫,号樵隐,湖北武穴市(原广济县)余埙镇(今余川镇)青蒿村人。余玠少有志向,曾在广济县城北的层峰山青著寺接受启蒙教育,并读“经馆”,青年时期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读书,后来回广济县余埙从父学武,广交社会名流,经常约朋友去茶馆喝茶,后因与卖茶翁发生纠葛,偶然失手,致使茶翁死亡,余玠不想因一场误伤人命官司纠缠住,毅然决定立功赎罪,从军报国。他溯汉水而上,北上襄阳,东走淮东,淮东是长江屏障,公元1234年,金朝灭亡,蒙古取代女真,成为北方统治者,为镇抚中原,染指江南,挥鞭南下,就在金朝灭亡的前一年(公元1233年),南宋王朝坚持以江立国,加强江淮边备防务,正式委派赵葵到扬州任淮东制置使。余玠投奔赵葵成为淮东幕府幕僚,余玠机警明敏,才能卓越,引起南宋朝廷的重视。不久余玠奔丧,从淮东返回广济,按礼居三年之丧。余玠居丧两年零六十天,蒙古骑兵直捣蕲黄,应蕲州守臣征召余玠服丧从征,协助官府组织军民坚守城防,保卫州境,使蕲州免遭蒙古兵洗劫,淮东八年抗蒙,锤炼了余玠机智勇敢,明敏炼达。战功使余玠一跃成为淮东战区副帅,地位仅次赵葵。余玠淮东抗蒙八年,战功卓著,深得宋理宗信任。
奉命使蜀,立蜀十年抗蒙建奇勋
蒙古军进攻南宋的重点战略目标在四川,南宋朝廷在遣余玠使蜀同时,正式确定重庆为四川制置司驻节之地。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余玠新任四川制置使身份来到重庆,他在府治大门两边张贴红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余玠治蜀效法孔明,集众思,广忠益。他采纳冉氏兄弟卓见:“守蜀之计在于守合川,守合川之计在于守钓鱼城。”
从重庆合川钓鱼城遗址考古发现:钓鱼城防御体系的核心是钓鱼山,同时利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形成的半岛地势,依据山形构筑了横贯钓鱼城半岛的一字城墙“控山锁江”,北西南三面环绕江水形成天然护城河,东面则有堑沟阻隔,将十余平方公里的半岛打造成可以长期固守的防御体系。
距重庆七十公里的合川钓鱼山是蜀口形胜之地。设险守蜀,招募民勇,是余玠治蜀抗蒙成功的关键绝招。治蜀十年(公元1243—1253年),余玠由兵部侍郎、四川制置使晋升为兵部尚书、四川制置大使、经华文阁侍制、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可谓功高一时,官盖一世。余玠成为武穴历史上武官官阶最高的官员。他誉满华夏,名震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