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版乌毡帽。 项菁 摄
中新网绍兴8月12日电(项菁)时代浪潮中,诸多地域文化受到冲击,但仍有一批“弄潮儿”推开万顷碧波,跻身时代潮头。乌毡帽便是其一。
乌毡帽源自江南水乡浙江绍兴,早在清朝时期便已在当地盛行。然而时代变迁,传统乌毡帽也逐渐失去踪影。这个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真的“随波逐流”了吗?
12日绍兴鲁迅故里景区阿Q旅行生活馆内,诸多游客拿起新版乌毡帽在镜子前试戴。刺绣印花、珍珠别针、花纹内衬,相较单一黑色、仅防寒功能的老式乌毡帽,新版乌毡帽保留了传统圆弧形帽檐的外观,突破了色彩、样式和戴法,不论春夏秋冬还是男女老少皆适合。
“事实上,乌毡帽是绍兴三乌文化之一,对这一传统文化产品进行创新,我们压力巨大。”新版乌毡帽主要设计者应锋受访时直言,“是遵循遗迹使其停留在博物馆橱窗里,还是突破创新赋予其时代生机,这是保护乌毡帽文化时,我曾思考过的两条路径。”
应锋认为,于乌毡帽而言,它本身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对其进行保护性创新既含实用价值,也具时代特色,“如旗袍一般,从厚重到轻薄、地方到盛行的历史演变,可透见传统文化的确需要赋予其时代生命力。”
今年7月第十四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上,5500顶新版乌毡帽成为参赛者和工作人员的特殊纪念品,一时间掀起“乌毡帽热潮”。据统计,2018年9月至今,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已经产出超1万顶新版乌毡帽。
而在前不久绍兴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绍兴市委书记、市长在参观文创产品展时亲自试戴,为新版乌毡帽“代言”,并表示希望将其作为城市礼品。
乌毡帽“换新颜”再次走进人们视野,除了凝聚地域文化,展现时代价值,此类文创产品更让“摸不着”的传统文化“戴得上”,甚至带得走。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博物馆馆长郑奕受访时谈及,从传统文化或文物中提炼灵感来设计文创产品,不仅让文化从“幕后”走向“台前”,更易于受众理解和体验文化内涵。
图为第十四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上,国人、海外友人戴着新版乌毡帽。
阿Q旅行生活馆内,一位台湾游客陈宜试戴着一顶新版乌毡帽欣喜道,“我收藏了鸭舌帽、贝雷帽、渔夫帽等各类帽子款式,乌毡帽却只在鲁迅笔下听说过,这次我一定要买下它。”
第十四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上,新版乌毡帽出现在观众席、领奖区、赛场。应锋回忆,“一位巴西参赛者对我说,从乌毡帽的波纹图案中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日本参赛者说戴着乌毡帽好像可以把中国风土人情带回国。”
新版乌毡帽传递着阵阵“中国风”,亦是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小小缩影。
绍兴素称“文物之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当地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绍兴文创大走廊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同时引进大批文化产业项目等,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动能。(完)
举报/反馈

中国新闻网

4089万获赞 644.4万粉丝
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由中国新闻社主办
北京中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