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总希望学生一如自己所愿成长。
可事实并非如此,有的学生大错没多少,小错不断,老师苦口婆心,反反复复,结果学生我行我素,大有“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教育学生的正确方式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理论。
一、登门槛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了“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
实验时,他们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为什么两组家庭主妇同意率相差甚远呢?都是登门槛效应使然。
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登门槛效应,其实就是得过进尺。
二、为什么要用登门槛效应?
1.期望值过高
邻班班主任经验丰富、治班有方,后接手年级倒数第三班级,他迫切希望班级尽快逆袭,争取走在年级前列。
期中考试,他的班级原地踏步,毫无起色。
考试过后,他不再淡定。课间除如厕,必须坐在位置上学习;自习课基本都在上课;作业量明显加大;学生犯错误必然暴风骤雨,这般节奏,仿佛逆袭指日可待。
遗憾的是,期末考试,他们班仍然倒数第三。
有胆大的学生私下里说:“班主任就是个法西斯!”
期望值有多高,心理落差就有多大。
2.目标超预期
每次考试,老师总喜欢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目标。写在纸上的与实际达标的往往差距明显。为什么?
有个刚毕业的同事,每次考试都让学生写目标。学生目标写完,他就特别开心,仿佛那目标已经实现了似的。
可结果往往出人意料,达标的学生很少,班级成绩节节败退。有一天,他闷闷不乐地说:“看我们班学生还可以,个个目标明确,不该后退呀。”
我说:“个个目标明确,达标人数呢?目标不是随便定的,必须贴合每个学生实际哦。”
目标预期超高,失望就越大。
3.倦怠感显现
考试不是万能的,但离开考试是万万不能的。要检测学习成果就必须考试。
我们班一个孩子,成天都在学习,看上去特别用功,可就考试不出成绩。
抛开学习方法不谈,他会觉得自己努力是无用的,随之而来,是倦怠。
有次和他聊天,聊到考试成绩时,他痛哭流涕。
稍稍安抚他的情绪,我轻声问:“自己什么打算?”
他小声说:“想放弃,反正也就这样了!”
……越失败,倦怠感就越强。
上述种种,借鉴登门槛效应足以化解。登门槛效该怎么运用?
三、运用登门槛效应
1.心中有路,步步为营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个故事: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一个乞丐到富人家讨饭。“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乞丐说:“我太冷了,我只想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一想这又不用给他东西,便让这个乞丐到厨房火炉旁烤火。
乞丐把衣服烘干后,便对厨娘说:“我可以借用一下你们的锅吗?我只想用锅煮一点儿石头汤。”“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她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乞丐到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我总得放点盐吧。”他自然地说道。厨娘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后给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着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汤里。
最后,这个聪明的乞丐把石头从锅里捞出来,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乞丐并没有直接向富人家乞食,而是提出一个又一个小小要求,直至达到自己目的。
那倒数第三的班级是不是该怎么做呢?
一门优势优科目崛起—政史地生四门学科突破—争取倒数第四……
一门优势科目崛起,很容易。本来有优势,调动学生积极性,崛起,只需很短时间。
政史地生四门学科突破,其关键点在于抓住知识点,在背上下功夫,在检查上做文章,学习小组抱团作战,突破指日可待。
至于倒数第四名,有了前两步,还是个问题吗?
胖子,一口一口吃出来的;成绩,一步一步奋斗来的。
2.拆解目标,步步为赢
无论学习,还是守纪 ,越是宏大的目标越遥不可及,目标越小越容易实现。
帆经常迟到,值日时迟到,不值日也迟到;作为纪律委员,检查时迟到,不检查也迟到。迟到时间也不长,总是刚过预备铃不到一分钟。
他,总是迟那么一分钟,总挨批评,也没有太大成效。
于是,老师给他分析迟到的后果并双方达成约定:限制每周迟到的次数。
第一周,可以迟到5次,每天有一次迟到“机会”;第二周,可以迟到4次,争取有一天不迟到;以后每周递减一次,六周必须改掉迟到的毛病。
目标一拆解,学生能按要求达标,老师更轻松。
那同事让学生定目标时,学生上次考70分,这次75分是不是更容易实现呢?
目标太高,学生无意努力;目标太低,学生不屑努力,所以目标一定要刚刚好。
一旦我们做成一件容易的事情,就会产生成功、快乐的感觉,让我们很有信心、很有兴趣继续做下去。
摆脱倦怠感,何尝又不是如此?
3.潜移默化,不着迹
即便在教育上功利点,我们表现出来的一定是风轻云淡,不要急切地想改变什么。
看过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小和尚跟老和尚学武艺,可老和尚却什么也不教他,只交给他一群小猪,让他放养。
庙前有一条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着一头头小猪跳过河,傍晚再抱回来。
小猪们一天天长大,长成了大猪,猪虽然变大了,但抱还是要抱的。不知不觉间,小和尚练就了强壮的双臂和一身好轻功。
试想,师父一开始就让小和尚抱只大猪练功,小和尚能坚持下来么?
而师父让小和尚从抱小猪崽开始。潜移默化中,小和尚抱起大猪还有问题吗?
教育的事,从点滴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写在最后的话:
教育,需要拆解目标任务,只有步步为营,才能步步为赢。教育学生如是,教育孩子亦然。
得寸进尺有个“度”,教育才会有温度,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