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8月3日,电影《王者归来之海市蜃楼Ⅱ》签约仪式在杭州长安宴会议厅隆重举行。
该片导演,正是曾拍摄《霍元甲》、《陈真》等多部脍炙人口的武打电视连续剧的“全能影人”徐小明,此次他从香港赶来出席,并现场演唱了《万里长城永不倒》。熟悉的旋律,铿锵的歌词,在这位“文武双全”的影坛巨匠演绎下,撩动现场大批中年人的心弦。
延续经典
最难忘“一代宗师”霍元甲
牛仔背带裤,花色马丁靴,配上白边眼镜,67岁的徐小明一展歌喉,中气十足,让人在被打动的同时也不由感叹一句:“真没想到他快70岁了。”
作为经典武打故事片《海市蜃楼》的再创作,徐小明想用全新的视角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重新操刀,他有不少小坚持:可以用特技,但绝不用特效;拳拳到肉的武打镜头是武侠片的配菜,最重要的还是刻画出人物的内涵,使他有血有肉……
当年,因为徐小明的坚持,霍元甲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此片一出,一到晚上播出时间,万人空巷,大伙儿皆回家守着黑白电视,一睹侠士之风。那些电视剧不仅在内地引爆了空前的武侠文化热潮,更是在全世界华人圈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爱国风。
而活动现场,徐导的高人气也可见一斑:络绎不绝的合影人群;耳熟能详的剧中人和台词;还有不少60后、70后的老戏迷,前奏一响,就能跟着轻声哼唱:“一听就心潮澎湃,是我们那代人的青春。”
对徐小明来说,霍元甲也是他“最佩服的武林前辈”。从小的耳濡目染,在他心里,霍元甲一直都是鲜活的:“他冲破封建束缚的精神和勇气,直击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杭州是徐导和太太度蜜月的城市之一,在这座金庸笔下的江南城市书写新篇章,于他而言,意义非凡。此次出山重塑经典,徐导坦言离不开与铜人影业董事长吴子勇的相谈甚欢,双方在创作上的步调一致是他再创作的原因之一。
合作的达成,让不少影迷对《霍元甲》续拍多了一分期待。“创作是没有终点的,如果有好的机会,我也希望能再在电视上看见他。”徐导告诉钱报记者,“黄飞鸿拍了一百多集,为什么霍元甲就不可以呢?”
练家子出身
好的武打戏得是“真功夫”
1953年出生的徐小明本身就是个“练家子”。出身粤剧世家的他从小在戏班长大,小时候,只要看见别人翻跟头,他就格外开心。
初练咏春、金门功夫,9岁时,徐小明拜入螳螂拳宗师匡群威门下,开始系统地研习武术。每天早中晚共练九小时,身上没少过练功挨打的印记,也正是这份严苛,为徐小明打下了扎实的武学基础。
上世纪的香港武术界,是百家争鸣的局面。武侠片中“踢馆子”、“摸手”切磋,正是来源于徐小明的生活。为了帮师姐坐镇武馆,应对踢馆的四方武师,徐小明学了洪拳、伏虎拳;当了武术指导后,他继续向各门派切磋交流,并将这些技巧用到自己的作品里。
正因为自己有“真功夫”,才成就了之后的无数经典。《霍元甲》主演黄元申本不会武功,经过徐小明贴身指导,点石成金,塑造了荧屏上的经典形象,也因此开创了功夫片的一个新流派:“功夫要真实地拍,你可以有戏剧上的夸张,但一定不能神化它。每一个动作拎出荧屏,也依然能用。”
哪怕现在,徐小明也会在空闲时打打太极、练练螳螂拳,他悄悄向记者透露,自己的一副好身板,就是因为一直在运动。
胸怀爱国心
用民族精神说中国故事
武打童星出身,从几岁到十几岁,徐小明拍了六七十部电影。随着光芒散去,他也遇到过“瓶颈期”。曾有段时间,他离开电影行业,白天去工厂当熨衣工人,晚上去夜总会耍狮子翻跟头赚外快。
在徐小明眼中,中国武术一练体能体质,二练套路功法,三练对打实践:“以前的警察、士兵在上战场前都要经过武术训练,所以实战性不能丢。”
他直言,现在无论是电影还是武术,环境都比当初要好很多。“很多学校把武术作为一种教育,加入了攻防的技巧,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大众增强学习传统武术意识,同时,徐小明也希望年轻的武术指导和武术导演不能光为了动作好看,更应该加入武术文化,拍出武术的真面貌。
“为什么我的片子,两代人、三代人,甚至90后、00后都爱看,是因为它有灵魂,传递的民族精神历久弥新。”如同自己作品里的人物一样,徐小明对自己是中国人,有一种高度的认同感。
每次参与演艺活动,《万里长城永不倒》都是保留节目,一曲唱罢,他的眼中和台下观众一样,亦是泪光闪闪:“有国才有家,时代这么好,希望能多出一些好作品,去唱响我们的民族精神。”
(原标题《拍了这么多功夫片,唱了这么多经典歌的徐小明还要再出发:导演里数他最会唱,歌手里算他最能打》,记者 杨静 通讯员 李文瑶。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