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字典可谓是一本不可缺少的工具书。我们现在较为常用的是《英汉字典》《牛津词典》等等。
那么,在清朝时,中国人学英语用什么字典呢?
中国最早的一本英语字典应该是《华英字典》。这是清嘉庆年间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所编撰的。
1782年,马礼逊出生于大不列颠岛北部一个小镇的农家里,家境极为贫困。马礼逊从小就对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心之向往,立志长大要到中国去看一看。
22岁那年马礼逊成为了一名传教士,除了学习天文及医学,还跟一个叫容三德的华人学习中文。关于这位容三德没有详细的资料,只知道他是一个居住在英国的中国人。
从马礼逊的回忆文章来看,这位容三德脾气不大好,经常因为马礼逊写不好中文,气得把他的练习纸揉成一团。但也正因为在这位严格老师的教学下,才使马礼逊的中文突飞猛进。
1807年马礼逊25岁,教会鉴于马礼逊会中文的优势,决定派遣他到只身赴华传教。马礼逊乘坐伦敦船运公司的船来华,船员得知马礼逊去中国传教,都觉得不可思议,发出疑问“你能改变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马礼逊回答道:“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
经过几个月的颠簸,马礼逊终于到达了广州。那时候清政府不予许外国人进入中国,只许他们待在广州,这里是通商口岸。马礼逊不得不滞留在广州。
滞留期间,马礼逊一边传教,一边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这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传教工作之艰难,而第一难就是语言沟通。于是马礼逊就想编撰一本字典,以便外国人学习中文之用。
学习过程中,令他更确信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一定要学好中文。为了方便传教士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马礼逊开始著手编撰中国第一部《华英字典》。
他主要依据《康熙字典》,再参考上万卷之多的中文参考书进行编著。到1814年,马礼逊的《华英字典》终于编成。但直到九年后1823年才开始出版。
《华英字典》全书共六册,内容及其丰富,甚至还收录了中国许多地方的土语、俗语。《华英字典》其中有三册是以部首排列的汉英字典,首创从左至右横排排版法,方便中英对照。
马礼逊不仅编撰了中国的一本英语字典《华英字典》,他还第一个全部翻译新旧圣经的人。1823年,马礼逊将新旧翻译圣经合并出版,名为《神天圣书》,是中国第一本中文圣经。
除此之外,马礼逊还将许多中国经典翻译成英文,《三字经》《三教源流》《太上老君》等等。可以说,马礼逊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