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今天(1944年7月24日),中国近代一位著名的记者、出版家英年早逝。他曾经作为“七君子之一”被国民党监禁过,后来在宋庆龄等著名人士的营救下出狱;之前也曾上过国民党特务机构蓝衣社的暗杀名单,险遭暗杀,被迫流亡海外,后来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回国,依然以笔为枪继续战斗。弥留之际提出入党要求,去世时只有48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亲写挽联或题词以悼念,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目前,中国新闻界和出版界的两个最高奖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邹韬奋先生,他去世后,儿子邹家华继承他的遗志,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邹韬奋先生遗像)
(邹韬奋先生全家照,后排为长子邹家华)
(邹韬奋先生长子邹家华后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副委员长)
当年国民党特务为啥要追杀他?他又是怎么英年早逝的?在邹韬奋先生去世75周年祭日里,让我们回顾一下他不凡的一生。
早年经历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生于福建永安。
邹韬奋刚满6岁的时候,便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开始了幼年的启蒙教育,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在父亲“实业救国”观念的推动和影响下,邹韬奋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两年之后,又被送往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但邹韬奋认为他的天性,“实在不配做工程师”。他在这里,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电机科二年级,虽然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终因对数学、物理一类的科目不感兴趣,未能遂父心愿。1919年9月,邹韬奋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
(邹韬奋与妻子沈粹缜合影)
1921年7月,邹韬奋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他想进入新闻界,但一时得不到机会。恰逢上海厚生纱布交易所需要英文秘书,邹韬奋上任,成为工商界的一名职员。这以后,邹韬奋又在上海职业教育机关兼职,做些写作、翻译之类的事情。
踏入新闻出版界
1922年,经黄炎培介绍,邹韬奋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部主任,负责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及《职业教育丛书》。
1926年10月,邹韬奋开始担任当时著名的《生活周刊》编辑部主任。从此正式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新闻出版工作。他决定根据社会和读者需要,从内容到形式,对《生活》周刊进行一次大幅度的革新。他确定该刊的宗旨为“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1930年,为满足日益扩大的读者需求量,邹韬奋又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专办读者服务业务,以后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拥有分支店及办事处达五六十处之多的生活书店(三联书店的前身之一)。
爱国救亡 险遭暗杀
1931年9月26日,“九·一八事变”八天后,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报道这一事变。从这时候起,为宣传抗日,邹韬奋从没放下手中的笔。与此同时,他还利用《生活周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组织为前线抗日将士捐款。他针对抗战的形势,屡屡批评国民党政府的妥协行为。他积极支持各地的爱国运动,并为十九路军等爱国志士筹集资金,奔走呼喊。《生活周刊》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谴责投降卖国为中心内容的舆论阵地。1933年1月,邹韬奋加入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之后,他便积极投入到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中。他及《生活周刊》遭遇的迫害接踵而至。
1933年6月18日,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被国民党蓝衣社特务暗杀,邹韬奋也名列黑名单。遭到国民党特务追杀后,当年7月14日,邹韬奋前往欧洲避难,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流亡生活。他先后考察了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德国、苏联和美国,搜集了大量宝贵材料,并就沿途中的所见所闻,作了许多心得笔记。是年底,《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经过漂流海外两年的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邹韬奋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逐步将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到马克思主义方面来。
冒着风险 毅然回国
1935年5月,发生了“新生事件”,国民党政府封闭了《新生》杂志,并逮捕了主编杜重远,邹韬奋对此深表不满。同年8月离开美国回到中国。回国后,邹韬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1月16日,他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 。不久,一二九运动爆发,《大众生活》对这场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邹韬奋在报刊上接连发表评论,痛斥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并对学生的爱国救亡运动,进行大力宣传和热情支持。该刊因此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同年12月时销售量达到20万份,超过原来的《生活周刊》,打破当时中国杂志发行纪录。也是在12月,他又与沈钧儒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他当选为执行委员。
一系列正义言行,再度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惶恐。反动派对邹韬奋本人进行人身攻击,并严格限制《大众生活》,禁止它在各地发售及从邮局邮寄。他们还接连派出政坛说客,拉拢、利诱邹韬奋屈从就范。对此,邹韬奋明确表示:“不参加救亡运动则已,既参加救亡运动,必尽力站在最前线,个人生死早置度外。”
七君子事件
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政府查封。邹韬奋于1936年3月出走上海,前往香港。 为了能够公开发表抗战救国主张,传播各地信息,他到香港后不久,就开始和好友金仲华一起,着手筹办《生活日报》。经过几个月的日夜苦干,终于于6月7日出版了《生活日报》。该报问世后,积极宣传抗战救亡思想,不到两月,影响所及甚远,有力地推动了西南的爱国救亡运动。
1936年5月31日,邹韬奋、沈钧儒等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在上海发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的联合声明,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联合红军共同抗日。
同年8月份,移至上海的《生活日报》,因国民党政府的种种干涉未能复刊。邹韬奋便根据实际情况,将该刊副刊“星期增刊”复刊,并加以扩充,更名为《生活星期刊》,继续在上海高举抗日救亡的大旗,支持各地的抗日爱国运动。
(著名的七君子,右一为邹韬奋先生)
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罪,逮捕了邹韬奋和救国会的其他领导人沈钧儒、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共七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 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不平,各地纷纷组织游行、集会等活动,声讨国民党政府,强烈要求释放关押入狱的7位爱国人士。在243天的狱中生活里,邹韬奋始终以一个坚强的爱国民主战士的姿态,同反动派针锋相对,“战而不屈”,表现出无畏的革命风范及英勇的斗争精神。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7月31日,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邹韬奋等7人释放出狱。
同年8月19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次年7月该刊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更名为《全民抗战》三日刊。为了满足全国各界朋友的爱国民主要求,他还先后出版了《全民抗战》战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战》通俗版周刊,在上海出版了《抗战画报》六日刊。这些刊物均以宣传抗战救国,争取民主权利为中心内容,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在当时均属罕见。《全民抗战》销售量突破30万份 ,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冠,鼓舞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再遭迫害 与世长辞
1939年4月起,国民党当局陆续对生活书店分店进行封闭或迫令停业;所出图书,一律禁止或没收。到1941年2月,除重庆分店外,生活书店在国统区内的50余家分店全被封闭,所有职工均被逮捕或遣散。邹韬奋对此怒不可遏。接连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1941年2月15日,在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行将开幕之际,邹韬奋愤然辞去国民参政员之职,秘密离开重庆,辗转抵达香港,决心“愿以光明磊落的辞职行动,唤起国人对于政治改革的深刻注意与推进”。
1941年5月17日,邹韬奋在香港重办《大众生活》。在复刊词中,他大声疾呼:“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紧急问题,就是如何使分裂的危机根本消灭,巩固团结统一,建立民主政治,由而使抗战坚持到底,以达到最后的胜利。”该刊发行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销数很快达到10万份。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邹韬奋只得再度流亡。在中共的帮助下,邹韬奋前往东江、苏北抗日根据地。他悉心考察了抗日根据地的状况,参观、访问了许多学校,并和当地军民一起劳动。他说:“过去十年来从事民主运动,只是隔靴搔痒,今天才在实际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
1942年秘密赴广东游击区,并于1月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3月,邹韬奋不幸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医 。他忍受耳癌袭来的刻骨疼痛,伏在床上,赶写了《患难余生记》一书(未完成)和《对国事的呼吁》一文。
弥留之际,邹韬奋口授遗嘱,郑重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合格,请追认入党。”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只有48岁。
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对其一生及其从事的事业给予高度评价。
领袖高度评价 后人郑重纪念
1944年11月15日毛泽东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为邹韬奋书写邹韬奋挽联: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国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哪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权,准备反攻,驱除日寇,正待吾曹努力,哲人今竟逝,倍令后死神伤。
时任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写下挽联:爱国志士,民主先锋。
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上海重庆南路万宜坊53号建立了“韬奋纪念馆”。
以邹韬奋的名字命名的中国韬奋出版奖是目前我国出版界最高的奖项。以他名字命名的另一奖项“韬奋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2005年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
中国新闻出版界的编辑记者们把能获得“中国韬奋出版奖”和“长江韬奋奖”当成一生努力的目标和最高荣誉。
伟大的新闻出版界先驱邹韬奋先生永垂不朽!
(壹点号《节日研究》出品,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翟恒水,参考资料:邹韬奋年谱,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59万获赞 231.6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