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会和传教士,通过各种途径和借口纷纷来华,妄图用十字架征服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各帝国主义国家的传教士更多地派遺到中国,到20世纪初期已达到几千人之多。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挑拨民族关系,收集情报,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侵略。邯郸地区的大名天主教堂,也是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不过这时的天主教堂的政治意义已大有减弱,基本上是一种西方宗教文化的精神笼络工具。
当时,大名县城内东街路北原有一座小教堂,后来由于教徒越来越多,容纳不下,于是法国籍主教恩利格和副主教恩利司等议定在路南重建一- 座大教堂。
该教堂于1918年7月2日开始动土,历时三年两个月,于1921年9月26日竣工,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据一些天主教徒回忆,这座教堂是当时中国内地地最大的教堂,规模不小于当前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至解放前夕,这里 -直是大名教区的中心和主教府所在地,
教堂建筑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十字形。外貌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座南面北。钟楼高46米,顶尖立十字架,直耸云霄。钟楼东、西、北三面各立一个直径1. 42米的大钟表。钟楼东南.西南侧各建有20多米高的小陪楼,与钟楼组成“山”字结构。整个建筑稳重、挺拔、壮观。
教堂的拱形大门面北而开,大门上方3米处,有圣母怀抱耶稣铜铸坐像,高1米左右。大门两旁雕刻一副对联,上联是“欲识其宠请看怀中所抱”,下联是“要知厥能试观掌上何持”,横批“宠爱之母保障大名”。大门的东西两侧为对称的两个拱形小陪门。门面建筑上,大都雕刻有各式宗教题材的图案。
教堂大门外东北、西北两处,对称安置有两座同样大小的石碑,高3.1米。碑的内容分别记载了建立教堂的时间、原因以及为建造教堂捐款资助的单位和个人姓名。
教堂内部为占地1220多平方米的大堂,装饰富丽堂皇,肃穆典雅,极具西方宗教文化特色,为教徒们祈祷和举行多种主要活动的场所。在大堂内由北而南的甬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数行红色的跪凳,一直延伸到大堂南端由石头砌成的正祭台前。祭台上下.左右安放有形象不同的石膏神像,栩栩如生。大堂内南北有两行高大的青石圆明柱,每行九根,每根通高近4.5米,十八根石柱稳如磐石地支撑着大堂的拱顶。
堂内东西墙上各有五个长条形窗户。窗户间的墙壁上,悬挂着十四幅高2米、宽1.5米的油彩石膏浮雕。浮雕所表现的故事,系统展示了耶稣- .生的苦难历程。这十四幅故事被天主教徒称为“十四处苦路”。这些浮雕上的人物形象,姿态各异,生动逼真,且立体感极强,是教堂内宝贵的艺术珍品。另外,在大堂的正祭台正中,安放着象征放光的圣体。圣体用纯金铸造,高1米,辉煌夺目,是教堂内最为昂贵的艺术品。
至今大名天主教堂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天主教界有很高的知名度,虽历经地震和战乱的影响,但依然保存完好,可见其建筑的坚固性能之高。另外,教堂独具西方建筑风格,洋泌着欧洲文化风情,在中国大地上更显得新颖精巧,别具一格。大堂内的各种塑像、浮雕、刻画图案、油画、针绣等装饰,形象传神、技艺精湛烘托出一种庄重神秘的氛围。这份独特的西方宗教文化遗产,为我们研究邯郸地区天主教历史以及外国工程建筑和工艺美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参考资料。
该教堂曾于1990年修缮,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