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资料说犀牛曾经有过三十来种,是否属实已经无法考证。就目前有的品种,分为5种,分别为非洲犀牛两种,和亚洲犀牛三种,上篇已经详述。我国原本也是有犀牛的,而且古已有之,从商周及战汉所出土玉器中就有以犀牛为原型的配饰,然而不幸的是现在已经灭绝了。
关于犀角的鉴定,就目前而言所需把握的是两点——竹丝纹与鱼子纹。竹丝纹很容易理解,玩过的朋友都应该有感性认识,竹丝纹平行度高,彼此不会交织在一起。
竹丝纹的斜断面不像蹄子制品那么大,放大镜观察颇似绣花针的针别。鱼子纹的形态就不是那么单一了,从个人上手的实物看,亚洲犀和非洲犀的鱼子纹是有区别的,不可同日而语。非洲犀的鱼子纹形态比较典型,镜下观察呈多边形的细胞状,中间有细胞核。而亚洲犀的竹丝纹断面就不典型了,和通常相关图片所示的典型鱼子纹有却别。亚洲犀角从水平断面看,鱼子纹显得密集而细小,不同于非洲犀角的鱼子纹呈分隔细胞形态,镜下观察亚洲犀新鲜断面呈近似规则圆形,老断面则呈内陷的芝麻点形状。
另外从味道来鉴别,多数人从资料应该知道,亚洲犀角有麻油香味。恐怕许多人这麻油香味是怎么来闻得。其实不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直接拿来闻的话,都是淡淡的腥臭味。必须通过犀角和手掌摩擦闻闻手掌的味道才能闻到麻油香。这是经过亲自试验的,和其他角的东西确实不一样!之所以许多人对犀角的认知度不高时因为没上手过实物,所以仅仅是通过一些资料的介绍来判断,失之偏颇也是情理之中。因为有些资料讲的也是比较模糊,比如说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怎么来区别?有的文章说通过竹丝纹的疏密来鉴别,亚洲犀角竹丝纹粗一些,非洲犀角的竹丝纹细一些,从实物来讲却并非如此。其实上手过实物以后还是很容易认识的。
下面引用一些图片说明:
犀角的竹丝纹,平行度高,无交结
老犀角竹丝纹非洲犀标准鱼子纹
凹陷芝麻点状鱼子纹
凹陷芝麻点状鱼子纹
鱼子纹(只能说可能是犀角的鱼籽纹)
仿犀牛角的蹄子料
仿犀牛角的蹄子料
仿犀牛角的蹄子料
仿犀牛角的蹄子料牛角有的也有竹丝纹,但绝没有空心管状的鱼籽纹。在牛角的实心的横截面上一般都有一圈一圈的角朊层。
清早期犀角杯:网格纹十分清楚,色泽自然
牛角牛角杯的侧面如下图
注意掌握的要领是:1、犀角有鱼籽纹,牛角没有;2、犀角虽然可以一层层剥开,但没有一圈圈的角朊层;3、在正常情况下犀角有气味,而牛角没有。
牛角牛角的角朊层
牛角老牛角杯的竹丝纹
亚洲犀的细镜下情况犀角的表面纹路和竹的纹路很像,故称为“竹丝纹”;但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没有这个特征。
犀牛角 犀角的鱼籽纹牛角(最常见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区别还体现在底截面和色泽。其有圈状的角朊层。这是牛角特点,犀角没有这样的圈状角朊层。犀角中有蜜色的,但无桔红色的。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这个仿犀角杯,是牛角做的。或是合成材料作的...大家一定注意了,他的鱼子纹是星星一样分布的,不是一个紧接一个的,竹丝纹也作得很象了。只是他的气味不一样,鱼子纹没有突出来。有一层塑料包了一样,总之就是仿品了。
仿犀角杯,是牛角做的
仿犀角杯,是牛角做的现在流通的仿犀角的有,水牛角,羚羊角,野牦牛角,马蹄料,合成制品等等。
蹄子制品
大家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会很熟悉,因为太多的人被这样的东西哄骗过。在没有见过犀角实物的情况下,它有很大的迷惑性。从颜色上来说,基本无大的差别,只是它的特点是黑白的分明过于明显,没有过度的颜色。蹄子往往有一种刺鼻的臭味,尤其是在加热的情况下。蹄子有类似于竹丝纹的特点。而且截面也有类似余鱼子纹的一个个小坑。这一点最让新手产生鉴定结论的误区。当前的阶段,很多蹄子所做的东西基本是原色,很少有染色的现象,假如蹄子再染色的情况下,它的迷惑性可能更大。但无论怎样变化,大家一定要牢牢把握犀角的特性,即竹丝
牛角与犀角的区别
牛与犀牛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同是角,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纤维的构成。很多品种的,牛角是具备竹丝纹的特点,但所有的牛角不具备犀牛角所具备的鱼子纹。有一种牦牛角,它的截面也有一种网状的结构,但它不是圆形的,而是一种长条形状。牛角大部分中段以下是空心,这与犀角的实心完全不同。在截面能看到椭圆形的圈。所以大家看到这类东西,就可以直接否定它是犀牛角
以下这个是机器加工出来的鱼子纹。。大家注意了。假犀作的纹,其实真的鱼子纹是突出来的。。。
蹄子料特征:(如果没有深入的了解蹄子料,就不可能断定真假犀角.)
1、竹丝纹上,没有犀角细而密集,多为稀松,高倍放大相片时,就有星星一样的分布.
2、鱼子纹上,没有犀角突出纹,多为星星分布.而且常见是光滑的。也有不光滑的。
3、色彩度上,没有犀角与牛角的中间黑四周白或四周通透.中间不通透的现象。而是单一无变化的通透.蹄子料的色彩度是染上去的.一边黑一边偏红,一打灯,烧。磨,切开,就显出是同一材质,黄白色单一色彩....并没有黑白分明现象...(注:蚝牛角,牛角的才有黑白色..)
4、气味上,蹄子料的多为:中药味,与腥臭味二种.也有见过麻油香的.都是泡在麻油里.几个月.就有了,反正气味浓,一闻就有味的,就不是犀角.犀角是一闻无味.要磨才有味的..
5、犀角的比重小,很轻,是世所公认的,犀角大约是:0.5-0.9克每立方厘米,而蹄子料与牛角要大于一克每立方厘米,也就是说,犀角如果10克的话,蹄子料应有20克左右,远远重过犀角.比如说一个牌子,长X宽X高他的克数如果小于他的体积或差不多,就有可能是真品.如果相差很远,或远远高于体积,就一定是假的.如果相同就有可能是真的有可能是假的。要好好从别的方面来研究了。
6、蹄子料作的犀角杯,多有竹丝纹对冲的现象.为三片蹄子料组合而成或多个部件组合成的。而真的犀角杯是一体雕的,很少有组合的。
古代犀角制品的鉴定
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犀角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清代非洲犀犀环偑
在细镜下可能是亚洲犀的‘竹丝纹’
亚洲犀的细镜下情况
亚洲犀的局部人物的刻画情况
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亚洲犀角盃
虽然辨别犀角和牛角不难,但有些自明代以来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贴面的牛角制品——还需收藏者小心鉴别。
可能不是犀牛角
规格:21.8公分 720克该杯雕工细密略粗,造型上杯口马鞍,具犀牛角固有的粟米纹和甘蔗纹,有腥味性稍生涩
搞清了犀角和其它质料的区别,接下去我们再来看非洲犀和亚洲犀的区别。以前行内有种说法:看纹路,纹细的是亚洲犀,纹粗的是非洲犀。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没有科学依据。非洲犀和亚洲犀的主要区别在:
(1)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长方的是非洲白犀;
(2)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
从犀角杯成品来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状,若是圆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便可考虑亚洲犀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犀角极其珍贵,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状来考虑雕什么东西。就算是他接到一张订单定做什么式样,他一定是会去寻觅同这式样相符合的角,而不是拿一个形状不符的犀角去强加工,浪费大量材料。其次看柄。若柄顶部截面较长的而又不是后接的多半是亚洲犀,因为亚洲犀才有阔的裙边雕成阔长的柄。最后看腔。腔特深的非洲犀可能性大,因非洲犀尺寸大,底凹腔深。从年代上来看,虽然明代已有非洲犀进口,大部分明犀角制品还是亚洲犀。非洲犀制品要到乾隆时期才开始大量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