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是指长大后仍以妈妈为中心、任何事都听妈妈的话、思想上生活上仍未摆脱对妈妈的依赖性的成年人。妈宝有男有女,就目前社会现状来看,“妈宝男”的数量远远多于“妈宝女”,这个大概与中国大部分母女关系不和有关,母亲更容易与儿子“结盟”,相比之下“妈宝女”的数量反而没那么多。
“妈宝男”比“渣男”还可怕,以下是我接过的真实个案。
小A和她男朋友小凯分手了,是被小凯妈妈“劝退”的。他们两人在大学相识,恋爱期间很是甜蜜。小凯的家离大学不远,平时不管两人玩到多晚,小凯都会赶在晚上10点之前准时回家。小凯从小就和妈妈关系好,什么秘密都和妈妈分享。而妈妈对小凯也特别关心,每天中午都会给小凯打电话嘘寒问暖。对于女生,小凯妈妈却很少过问。小A并没有因被忽视感到生气,反而有点羡慕小凯和妈妈关系的融洽。心想,小凯对妈妈这么好,以后也会同样对她好。
毕业前夕,小凯妈妈突然愤怒的找到小A,要求他们两个必须分手,理由是他们发生了关系。小凯妈妈说:“你一个姑娘家怎么能如此不自爱!你之前谈过男朋友,我对你态度冷淡的意思就是不看好你,没想到你居然还和我儿子……你走吧,我们家不会接受你这样不自重的女生!”小A被当众羞辱,顿时感到无地自容。在她看来,她和小凯是真心相爱,谈恋爱时奔着结婚去的。况且婚前性行为这种事情放现在社会来说也算普通,没想到会遭此羞辱。更令她没想到的是,小凯非但没有安慰她,反而向她提出了分手。理由是他妈妈不同意,而他也坚信妈妈说的,小A是个“不洁”的女孩,他被小A骗了。
案例中的小凯是典型的“妈宝男”,本来是两情相悦的事情,女生却被男生妈妈羞辱成“不洁身自好”,而男生非但没有站出来维护女生,反而听了妈妈的话选择与女孩分手。至于女生,她之前“男生对他妈妈好,所以以后也会对我好”的想法完全是错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反而有调查结果显示,“妈宝男”的家庭婆媳关系更容易紧张,因为两个女人都想将这个男人据为己有。
那“妈宝男”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妈宝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我妈永远是对的”。
有些“妈宝男”会完全相信并维护母亲的权威:妈妈说什么都是对的,所以凡事都应该听妈妈的。
也有一些“妈宝男”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他有时会不认同母亲的说法,但是他们错误的将“听话”与“孝顺”等同在了一起,认为忤逆母亲就是不孝,所以仍选择凡事都听母亲的:我能怎么办?那是我妈,她的话我能不听吗;我妈也不容易,你个当儿媳妇的就顺着她老人家吧。
2、“妈妈心头永远的小宝贝”。
从伦理上讲,母亲十月怀胎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成人,天下的母亲都是最伟大的。
从心理学上讲,将孩子养成“妈宝男”的妈妈是有问题的。哪怕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在她们眼里儿子仍是那个几岁大的小宝贝儿——她们心理上不愿意接受与孩子的“分离”。而当母亲无法面对与孩子的分离的时候,便会阻止婴儿自主的成长,与孩子长期处于共生关系中,并对孩子表现的任何自主性的部分进行打击,长期打击的结果是孩子不敢再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一切全凭母亲作主。
“儿子永远是妈妈心头的小宝贝”,妈妈这样看待儿子还能理解,但是如果儿子也以此自居,那就会产生问题。他的妻子会对此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因为他的妻子需要的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平等、会呵护她的男人,而不是一个“儿子”。也正是因此,“妈宝男”的家庭婆媳关系更容易紧张。
3、“我和妈妈是一体的”。
从小如此,这种关系一直延续下来。
案例中的小凯直到大学毕业还没有和妈妈分床睡,他凡事都听妈妈的,任何心事都和妈妈分享。而即使每天回家都见面,妈妈还是会在白天给儿子打几通电话询问儿子的情况。
很明显,他们母子关系还是停留在婴儿与母亲的“共生期”。大部分“妈宝男”还没有摆脱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心理上没有长成一个独立自主的成年人。
遇到了“妈宝男”,该怎么办?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不像解数学那样简单,有些事情是困局,无解。如果非要个答案,我的回答是:
1、最优选择是“放弃”。中国的婚姻从不是两个人相恋那么简单,而是家庭与家庭的结合。如果你非要介入到“妈宝男”的家庭生活,那将来的困难和矛盾可想而知。当然,如果你是“妈宝女”或者没有什么太多想法的人,“妈宝男”的妈妈又懂得适当放手的话,是可以考虑的。
2、如果你是一个有独立思想且自我意识非常强的女性,偏偏又爱上了一个“妈宝男”,并且无法结束你们之间的关系。那我有两个建议可供你选择。
第一,完善自我,引领“妈宝男”成长。在你自己足够强大的基础上,引导性、渗透性的影响他,让他在人生的第二段亲密关系中获得成长。但这是一个十分漫长、艰难的过程,需要你对他有足够的爱。
第二,善待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把孤独和痛苦留给“妈宝男”。因为,通常男人感觉到痛的时候,他才会去改变。但是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教会了他成长,他最后却把成熟和爱给了别人”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