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
每年9月,迁徙于中国大地上的,除了放完暑假的大学生,还有数百万采棉工人。当天山脚下的棉花纷纷绽放的时候,他们收拾行囊,告别亲人,登上绿皮火车,从河南、甘肃、陕西、四川、重庆、青海、宁夏跨越几千公里奔赴新疆。而他们当中,80%都是女性。
7月11日,30集电视剧《花开时节》在央视8套黄金时段开播。该剧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创意策划,中央电视台、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广播电视台等联合摄制出品。采棉女工这个庞大而鲜为人知的群体,成为荧幕的主角。
故事的缘起要从6年前开始讲。2013年初,当一位开封作者的中篇小说《摘棉状元》送到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影视专题部主任陈舒平手上时,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好题材,并重新将故事的发源地定位在兰考。
在陈舒平的设想中,一群充满活力、善良淳朴的70后80后90后采棉女工,从焦裕禄的故乡——河南兰考县出发,风尘仆仆地奔赴新疆采棉花。河南的梆子腔遇上新疆的木卡姆,焦裕禄精神遇上新时期的农民奔小康,青春、励志、勤劳、质朴、美丽,就和棉花一起绽放。
题材和构思很快得到央视的认可,然而剧本创作遇到了麻烦。中篇小说只有4万多字,而且只有人物素描,要架构起30多集的电视剧,必须进行再创作。
陈胜利
难题摆在了陈胜利面前,他后来成了该剧的总导演兼总编剧。喝着黄河水长大的陈胜利,对乡村并不陌生。为了《花开时节》,他数次到新疆和河南兰考县,采访了300多位当事者,为130多位摘花工人留存录像。数易其稿后,剧本终于找准了创作方向:一部关于诚实劳动的赞歌——来自兰考的一个年轻副乡长,带领一帮女摘花农民工前往新疆采棉。
剧照
于是,我们在镜头里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棉田,跪着采棉花的女工满手血泡,比身子还高的大棉包压在她们身上,但她们黑红的脸上仍然露着笑容。一位参加审片会的采棉女工说:“这部电视剧真是给我们劳动人民撑了腰,争了气,长了脸!”
《花开时节》讲的也不仅仅是摘棉花,陈胜利还把近年来新产生的社会现象巧妙地揉合到这个农村生活的题材中,比如,直播、网红、电商……剧中,二妮直播自己摘棉花,越出丑,粉丝越多,还无意中成了网红“棉花妹妹”,但最终“明星梦”惨淡收场;大妮带领一帮姐妹成立电商公司,将新疆土特产销往内地,用诚实劳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纪实拍摄、素人出演,是陈胜利的一贯特色。他曾用这样的创作方式拍摄过《黑槐树》《九一八大案纪实》《女子特警队》等电视剧,是当年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的收视冠军。
《花开时节》的主线故事即来源于生活。在兰考采访时,陈胜利听到了这样一件真事儿:一位年轻的副乡长临时代替老乡长,不情不愿地带着女工队伍前往新疆摘棉花,原本打算把人送到那儿就回来,结果,女工窝工、打架、生病……麻烦事一桩接一桩。年轻人没能回来,却在与乡亲们的接触中,逐渐改变了对农村和农民的看法。
这个年轻的副乡长就是剧中男一号——90后基层乡镇干部蓝文明的原型。既然描写来自兰考的农民工,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焦裕禄,蓝文明就是一位焦裕禄精神的传承者。听上去有些“高大上”,但剧中的蓝文明一点儿也不假。
蓝文明
饰演蓝文明的陈冠英说,蓝文明很年轻,处理基层矛盾没有什么经验,需要别人的帮助,甚至想过做“逃兵”,交差了事,这些描写都十分真实,“这个角色不是拯救者,而是一个被拯救者,他被乡亲们的真诚所感动,逐渐成长为一个好干部”。
在剧中,蓝文明说:“认认真真对待老百姓,老百姓才会认认真真对你。”这个简单的道理,干部懂,农民也懂。故事结尾,那些质朴的采棉女工们自发给蓝文明送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的是“焦书记的好学生”——这也是陈胜利采访得来的真事儿。
著名文艺评论家陈先义说:“在过去的影视剧中,还从来没有像蓝文明这样的乡镇干部形象,焦裕禄精神不是硬贴上去的,而是通过蓝乡长这个人物来艺术地表现。他带领一群女采棉工前往新疆摘棉花,克服各种困难,为兰考的脱贫和乡村振兴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焦裕禄精神在他身上也得到了新时代的传承。”
《花开时节》的一大创举是,70%以上表演者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中有采棉女工、机关干部、中学教师、报社编辑、网络主播、兵团职工等各行各业,更多的群众演员就是农民工。
为什么用素人?陈胜利说:“这个剧的风格是写实主义,追求真实感。职业演员很专业,但没有那么多时间和你一起深入生活;素人没有表演技巧,但好处是对生活和情感很真诚。而且我也有这样的拍摄经验。”
陈冠英不是专业演员,朋友推荐他去试镜时,特意说:“是个农村戏,你不用打扮,过去就行。”于是,陈冠英发型也没整理,随便穿了个外套就去了。去了之后才知道是央视的剧,“当时也没有试戏,就和导演聊天,就选中了我”。对此,陈胜利后来解释:“(对陈冠英的)第一印象是机灵、干净、正派,问了知道他当过兵、下过乡,对农村有感情。他的笑容里有一种和善,打动了我。”
拍摄过程是艰苦的。在新疆拍摄是10月中下旬到来年2月,正是最冷的季节。陈冠英回忆:“当时拍反季节的戏,只穿两件衣服,冻得说话都不利索。买了很多暖宝宝,自发热的秋衣、鞋垫,没用啊!”
二妮
大妮
剧中大妮的扮演者孙萍丽,是郑州外国语学校的一名英语教师。她出身农村家庭,在新疆拍《花开时节》时,她的母亲正在库尔勒的棉田里跪着摘棉花,可以说,她是带着对母亲的深厚感情来演这部戏。一场跪地采棉花的重场戏,是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拍摄的,她却身着单衣,与其说在演大妮,不如说在演母亲。以至于很多时候,镜头已经拍完,孙萍丽还得哭上半天才能平复。
在电视剧播出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受邀审看,原本只打算看4集,后来却跟着陈胜利认认真真看了三天。他说,剧中的故事和情节多数取材自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片子当中的绝大多数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甚至男女主角都是普通群众,所以整部片子充满鲜活生命力,“这就是为什么这部戏能够吸引我们这些几十年吃电视剧饭的‘老油子’,都能够坐着连看三天的原因”。
(文化副刊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