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叶,中国历史学界曾经兴起一股来势迅猛的疑古风潮。以顾颉刚、胡适、钱玄同为代表的历史疑古派(又称古史辨学派),对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都持怀疑态度。从顾颉刚提出"夏商周是全不可信的,中华五千年是胡说八道",到胡适"东周以上无一字可信"、"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再到钱玄同改名"疑古玄同",提议"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一时之间泥沙俱下。
35.1疑古派代表人物:胡适、顾颉刚、钱玄同
疑古派持着"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学术态度,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上古史)进行一次总清算,几乎占尽中国史学界的话语权。按极端疑古派的研究成果,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夏、商、西周三代均不是可信的历史,只是一种神话传说。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明史骤然被缩短了一半,流风所及,遍及海内外。许多海内外华人丧失了对传统古史和古籍的信心,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但失去了尊严和财富,也丧失了文化自信。
这种疑古辨伪思潮最初具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和史观进步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考古实践,在缺乏考古资料的情况下只围绕古代文献进行考证辩论,观点狭隘、论据偏颇,巧舌如簧混淆视听,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极端化,疑古从"后天"变成了"先天",达到无史不疑的地步,沦为争夺学术话语权和名利的工具。
35.2大禹治水图-曾被顾颉刚曲解为虫
"疑古思潮"在当时的中国出现并非是偶发事件,也不是中国历史学界的自发觉醒,其背后有着深厚的西方学术背景。
众所周知,西方的历史都是在约瑟夫·斯卡利杰编年史的基础上进行重塑的。约瑟夫·斯卡利杰(1540-1609),法国神职学者,他在1583年出版的《时间校正篇》中创造了一系列古典概念,才有了今天欧洲人熟知"古代编年",堪称一次"学术革命":它不仅首次把"古希腊-古罗马"有序化、合理化,还将当时被欧洲所忽略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波斯、腓尼基和犹太人"等的历史,都纳入他所设计的"圣经框架的普世历史系统"之中。
35.3古希腊时代的大型建筑大多曾修复,真实性存疑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神职学者马克·帕蒂森(1813-1884)曾说:作为"编年史之父"或"科学编年史之父",斯卡利杰把一系列随意猜测(神话传奇、虚构故事)变为了"固定规律的理性程序"。这就诞生了西方的历史学和"普世历史编年"。
35.4地理大发现为欧洲殖民世界创造了先决条件
这套编年体系的编写,主要是为欧洲大航海时代(又称地理大发现,15世纪-17世纪)服务的,欧洲急速抬头的殖民主义急需一套理论为其殖民利益服务,因此西方学者们在斯卡利杰的学术基础上,开始虚构完善东方历史(古埃及-两河-波斯与印度史),取名为欧洲的"东方主义"。
35.5.1914年世界殖民地分布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的满清政府虽然腐朽没落,但依然维持着表面的强大,欧洲列强不得不依靠鸦片腐蚀中国、用伪造学说来弱化中国,最终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传承数千年、本应拥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却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突然拐了个180度的大弯。不少中国学者在接受西方现代科技理念的同时,全盘接受欧洲"东方主义(中国文明/文化/人种西来说)"学说,从而孕育出"疑古思潮"。这与西方如火如荼地大规模伪造"世界历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35.6油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局部)
简单描绘一下当时的世界史学界:"无史"的北美,考古以"地下"为主;"神学"的欧洲(包括印度等宗教国家),考古以"神史"为主;而有"信史"的中国,却是以"疑史"为主。出现了真文明遭无视,伪文明得追捧的怪现象。
其实只要是明眼人就可以看出,欧洲杜撰古希腊的虚假历史和在中国否定自己的真实历史的方法如出一辙,都采用了"古史辨"的方法--即所谓"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
35.7顾颉刚等编著的《古史辨》1-7卷
中国"古史辨学派"借鉴了英国史学家康诺普·瑟尔沃尔的"层累造成的古史观"学说,简直是20世纪初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提出的"尧舜禹抹杀论"的翻版。其表述: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勘探古史时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35.8白鸟库吉与尧舜禹抹杀论
"尧舜禹抹杀论"是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行为正名的一套理论。白鸟库吉在主持"满洲历史地理调查室"时,明目张胆地为侵略中国等出谋划策,掩饰辨护,反复表示一些重要观点:"长城以北非中国论"、"满蒙一贯独立论"、"中国南北对抗论"。这些观点都是为日本侵华所做的舆论准备,并在侵华战争中广泛传播,至今还有人相信。
这种本来是服务于虚构古希腊文明的西方古典学方法,经过日本传到中国之后,形成了中国"疑古派"的方法,用以对中国古史进行否定,结果充当了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文化"工具。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还在向西方的意识形态看齐,这也是中央为何在文化市场严厉打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原因。
35.9打响国家历史保卫战,肃清历史虚无主义流毒
很明显,中国疑古派犯了一个极端严重的逻辑错误,中国有着全人类最丰富、最专业、最悠久的信史体系,疑古派却从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先天性疑古"。
从顾颉刚开始,"疑古派"经常抓住一点理由来无端疑古,如"司马迁距离夏商周2000年……"、"孔子距离夏代上千年……"、"周公距离夏代上千年……",其论点之乖张,态度之坚决令人瞠目结舌,但结论却不值一驳。顾颉刚离夏商周更是有四千多年,我们凭什么信顾的观点,而不信周公、孔子、司马迁呢?
35.10鲁迅油画像
鲁迅就批评顾颉刚:"他(顾颉刚),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就知道,已将古史'辨'得没有了"。
当时还有大批学者反对顾的言论,纷纷指责他的"疑古"已经走向极端,劝其"浪子回头",甚至一手策动以批判中国古史与传统封建文化、主张中国积极西化的"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也与顾分道扬镳,提出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理念,总算没有一条路走到黑。
疑古派在其全盛时期不巧迎来了中国现代考古的高潮期,惨遭的考古成果接连不断打脸,但是因为其观点的标新立异,兼之国人有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的习惯,所以至今疑古派仍有不少拥趸,其中不乏专业人士以"古史辨学"为名为自己攫取名利。
35.11四百元银元在20年代价值不
可不要小看疑古派的吸金能力,举个例子:1922年,29岁的顾颉刚第一次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一鸣惊人成为史学界新星,各大学争相聘请。1926年,33岁的顾颉受聘为厦大的研究教授(比教授高一级),主讲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与鲁迅先生(45岁)平起平坐,享受每月四百元的待遇(无厦门数据,不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每市斤仅需6分多钱),妥妥的高薪阶层,且名利双收,后人如何不会效仿?看看现在小视频上各种作妖、吸引眼球的主播就能想到当时疑古派的积极程度。
"疑古思潮"虽然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转弱,但其影响至今仍在。比如现在国内有大批人认为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存在大量作伪,还有不少外国学者指责我国考古学研究乃"民族主义"。
35.12夏商周断代工程
但环顾现代西方诸国,哪一国不是民族主义抬头,过半欧美强国都是民粹主义政党上台,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民族排他主义的西方学者,又有什么资格评述别国的历史?好端端的学术研究,竟成了"国际话语权之争夺"与"意识形态对碰"。在有信史和考古资料双重加持下,不相信中国自己的历史,却要相信国外的专家偏颇之言,真不明白部分人的想法,妥妥的双重标准。
35.13近年来欧洲民粹主义情绪高涨
甲骨文的确立无疑是对疑古派最沉重的打击。甲骨的发现是偶然,也是必然,在地下沉寂了数千年,历史上屡有出现,却一直未引起学界和学者的关注。
1899年,安阳发生蝗灾,百姓无粮,只能挖掘"龙骨"卖给药铺当做了药材。碰巧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皇家大学校长)、金石学家王懿荣从"龙骨"上面发现有一种类似篆文的刻痕,凭着金石学家对古物鉴定的敏锐,他立刻意识到这颇像篆文的刻痕,可能是一种很早的古文字,其刻写的时间要早于他研究的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进而考证出这些"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
35.14中国甲骨之父-王懿荣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王懿荣义愤自尽,所收藏龙骨由其子转售晚清学者刘锷。1903年,刘锷将其收藏的甲骨编印出版,成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发现商代甲骨文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学术界为之振奋,许多学者加入到收藏甲骨的行列中来。
35.15刘鹗和《铁云藏龟》
1908年,学者罗振玉经多方探求,始知甲骨出于"滨洹之小屯",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至此,安阳殷墟遗址第一次被学术界所知。
1913年,罗振玉写成了《殷墟书契考释》,请王国维为其书作序。没错,就是那个写了《人间词话》的王国维,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35.16王国维与《人间词话》
王国维很快也对甲骨文感了兴趣,发表了著名的《古史新证》:"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种材料,我辈因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无不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始得为之。"
正是凭借这一学术指导思想,以王国维为代表的部分中国学者砥砺前行,通过对安阳发现的甲骨进行研究破译,以铁的事实否定了极端疑古派的结论,在完成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同时,也轰然撞开了历史典籍中记载的遥远而神秘的殷商王朝的大门,从而为中国史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35.17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传统史料中记载先商世系和商王世系的是《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殷本纪》,王国维以此为本,有的放矢。他认真研读、考证甲骨文中记载了商王名称的卜辞,将商王名称与《史记》所载的世系一一对应,并做了个别勘误。中国地上流传史料与地下考古文物,首次两相呼应,于是有了著名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证实了《史记》关于商朝世系记载基本确凿无疑。
随后更多的考古成果不断出现,有力的驳斥了(极端)疑古派的思想和论点,让中国历史学界重新找回了定位和自信,让中华的历史记录重回正轨。
35.18《点校本二十四史》与顾颉刚
仿佛是命运的安排,坚持疑古的顾颉刚自1971年开始,受国家指派担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点校工作。如今,我们看到的《点校本二十四史》,顾颉刚的名字和他主要的攻击对象--太史公司马迁的名字并列于书脊之上,不得不说是人生的一大讽刺,也算为这位疑古派宗师盖棺定论了。
顾颉刚等人的历史地位和评价早已定下,不过疑古派以其标新立异、夺人眼球的论述模式仍为其后学保留了一块营生的阵地。时至今日,历史学界和文化界仍有不少疑古派的拥趸,他们在"古史辨"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补充和完善,对疑古派的早先做法进行了美化,将"古史辨"描绘成是一项长期的、开放的学术事业,有自己的路径和追求,破坏是手段,建设是目的云云。
目前学界对疑古派还是保持了较大的宽容,但笔者认为对该学派的警惕绝不能放松,毕竟他们对中国历史研究的伤害影响深远。
35.19壮丽山河图
最后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结束全文:
"吾广漠美丽最可爱之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险;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1903年,《中国地质略论》)。
(文中图片均取自网络,如果侵权立即删除。)
举报/反馈

史林响溪

2528获赞 897粉丝
写史为主,评论为辅,一起换个角度看世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