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方式
有大部分的人在读书的时候,会从目录、序言开始,读到最后一章。
这种效率高吗?
我觉得不高,太低效了。除了那些文学性比较高的书籍,需要沉浸式的阅读。大部分讲解知识的书籍,这样读效率太低。
为什么?
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往往几个段落甚至几句话就能够概括,而剩余90%以上的内容,都是以案例或情境基膜来辅助核心观点的表达以及帮助读者理解。
那么实际我们读一本书,基本上只需要提炼其中的重点知识那么就好了。其他的内容只是辅助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个知识点的介绍。
个体的判断是以一个初始值,或者说是“锚”为依据,然后会进行并不充分的上下调整。
我们先来做一道题:
第一步:甘地的寿命高于144岁还是低于144岁?
第二步:甘地的寿命是多少?
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人不可能活过144岁,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才活了122岁,所以第一步大部分人的回答低于144岁,然后大部分人预测甘地的年龄是100左右。我亲自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大约问了7个人,他们告诉我的平均值是110岁左右。为什么与甘地实际寿命80岁相差这么大,就是锚定效应的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优先效应:第一信息一旦被人接受,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会导致人在认知上的惰性,从而产生优先效应。
就像这道题目中,我们第一个看到的是144这个数值,那么我们第一个“锚”值就是144,这个暗示会影响到我们后面的回答方式。那些如果知道答案的,会直接跳过这个答案,给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答案,那么就会猜测。但是我们的所有猜测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数值。因此,当我们把144这个值抛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把144作为一个参考的数值进行上下的猜测。
同理,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来进行高效学习。
例如:
在做一道题的时候,我们苦于没有方式解答。因为我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度不够,脑海里没有形成特定的“锚”点,所以就会感觉束手无策。导致越做越难过,甚至直接放弃。
在这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
其实就是我们虽然没有找到答案的“锚”点,但是我们把这道题不自觉的就归到“难、做不出来”的这个特定值上面了,也就会导致我们越来越沮丧,越来越难过,直至我们放弃。
解决方式:
遇到一到难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先看看同类型的题目的解答方式。当然如果比当前题目更难一点的最好。这个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锚”值。一道得分10分题和一道得分20分的题,在题型相同的情况,一般得分高的题难度会比低分值的题要高。
这里面,我们首先就给“难”这个设定了一个值——20分,那么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以这个为目标。分值达不到20分,那么就说明并没有那么难。
先让自己处于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然后再来解答。这样效率当然比闷头苦想把自己憋到不行的效率高的多。
这也是为什么经常会说到让我们多做题,多去通过答案来反推方式。
锚定阅读法
回到开始说的那个读书的方式
如何快速的阅读书本,更高效的掌握书本的知识内容呢?
这里介绍一个:“锚定阅读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书本到底讲什么,它介绍了些什么知识点。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来获取书本的详细内容,比如在网上查找书本的观后感、评论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体现出书本讲述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先得到“剧透”,我们再反过来细细读书,把我们获得的知识“锚点”对应匹配到读书过程中,这个就让我们对于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
再然后,我们读完书以后,又可以利用我们的其他知识点和事实中发生的例子来套用到到其中。这样就能把我们学习到的知识都串联起来了。让碎片化的知识变成系统的系列知识。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要先读薄,再读厚”,“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N”
那些看似在不经意间成功的事情,其背后往往都存在有迹可循的科学思考路径。
我们寻找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答案!
举报/反馈

标准明清风

812获赞 221粉丝
吾乃一介布衣,膝下有子女一双,闲暇之余喜读书籍,乐于与人交流心得,亦爱垂钓之乐,间或玩赏玉石。虽无显赫之功绩,亦无大过失,平生安贫乐道,悠然自得。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