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学生时代,大家的聊天内容都差不多,在说话的艺术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在进入社会之后,谈话的内容逐渐扩散开来,不可能每个聊天话题你都有所了解。
这个时候,说话的艺术就体现出来了,如何巧妙地避开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将话题引向自己擅长的领域,是一门艺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词语”的深度
2、语序的逻辑感
3、表达的目的性
可以将这三个方面总结为一句话:在适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在刚刚好的时间,刚刚好的地点,遇见刚刚好的你。
1、“词语”的深度
“词语”指你们在谈话过程中所指的某种概念,它可以是物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抽象的。这里的“深度”强调的是理解上的差异性。
在一次谈话过程中,每一次谈论到的“词语”都会影响说话人在他人的心中的印象。比如,在古代穷苦农民的想象中,认为皇帝下地都会扛着金锄头。
当我们谈论到一杯饮料时,普通人想到的是味道,商人想到的是利润,美食家想到的是制作过程,每个人在其精神世界中,都会对自己认知事物贴上自己的标签。
这是在理解水平上的差异,是人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由阅历,经验而形成的定向思维。两个人理解水平相同的环境中,其讨论同一话题时,是可以互相理解互相接受的。
他们会互相认为对方会说话,但是如果一个美食家和商人讨论同一饮料,美食家专注于味道,商人专注于利润,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
2、语序的逻辑性
是否能找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一段谈话的开端,而谈话的逻辑顺序则是这段谈话能否继续下去的必要元素。
我们中的很多人会按照时间、地点、人物的顺序展开一段谈话,有的人则会以某一线索,或者因果关系顺接下去。
比如,在谈论天安门的观光线路时,有的人会以最为印象深刻的路线展开谈论,有的人却是以路线顺序展开的谈论,即便他们走的是同一线路,其在谈话过程中也会有不一样的逻辑,叙述顺序。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观点认为,一个人语序的逻辑性是可以通过后天进行训练的,而且在个人意志的强烈作用下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变的。那些语言逻辑性强的人在和人交谈过程中,会给人留下可靠,安全的印象。
3、表达的目的性
在说话之前,我们应该先问自己三句话,“要说什么”、“为什么这么说”、“说这些为了达到什么”。
这样你会有一个清晰的语言思路,不会在谈话过程中,用断章残句去勉强描绘自己的意图,也可能会全篇洋洋洒洒,却是让人感觉你说了什么,却又什么都没有说。
在陌生场合,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这是他人对你贴的第一个标识,而明确的目的性表达,即便你没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却可以让人感到你不是一个目标迷茫的人,与你合作,目标一致是愉快的。
会说话的人和不会说话的人区别不仅仅体现在上述三个方面,但一定会与有所关联,作为一个自然人,其每一步行动都必定是通过了精神层面的思考和验证的。
因此,精神层面的心理动态,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在心理上进行客观的校正,会有助于你说话艺术的提高。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说话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