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父母来说,现在学了很多教育理念,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尊重孩子,不要随便的打骂孩子。但很多时候,父母会发现,讲道理根本就不管用,孩子根本就听不进去。
那么讲道理到底管不管用呢?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大师皮亚杰做到心理测试,带大家分析下这个问题。
对偶故事法
心理大师皮亚杰为了测试孩子的道德水平,对于规则的认知,他设计了一个对偶故事法: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听,问他们,哪个孩子犯的错误大。
测试结果:
经过测试他发现,5-8岁的孩子,普遍认为约翰犯的错误大,因为他打破了15个杯子。而8岁以上的孩子会普遍的认为亨利犯的错误大,因为约翰不是故意的,而亨利是为了偷吃果酱打破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判断时采用的标准时不一样的。
皮亚杰根据他的观察研究,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
皮亚杰的道理理论
我们要知道,规则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是为了约束彼此,方便整个社会群体而约定俗成的。比如说排队,如果人人都不遵守,那就乱套了。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人,没有群体的话,就没有排队的概念。因此,规则意识是后天形成的。2岁前的孩子是没有规则意识,因为他们基本的意识都没有。
1、前道德阶段(2-3岁)
当孩子2岁后,随着智力的发育,他们学会了简单的语言,开始产生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是因为自我意识刚萌发,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的环境彻底区分开,因此这时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同时此时孩子接触的人群还主要是以家人为主,社交范围小,周围的人都为他服务,外在社交环境也不足以促使他们产生规则意识。这时候的孩子表现为什么都是我的,不顺心就哭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的人都围着他转。他们的哭闹会促使环境为他改变,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们一哭,父母就马上来伺候来,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2、他律道德阶段(3-8岁)
到孩子3岁以后,随着孩子社会活动的增多,他们上了幼儿园,接触了更多的小朋友,他们开始发现,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并不是围着自己转,他们开始区分环境与自我。开始产生了简单的规则意识,规则认知。
但是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规则的标准,因此他们对规则的认识建立在父母、老师等权威人物的惩罚上,也就是说父母说错了,他们就错了,父母说对的,他们就认为是对的,他们的规则意识完全受父母权威人物的影响,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这阶段称为他律,是外界的规则在约束孩子。
处于他律阶段的孩子进行对偶故事法测试时,他们就会普遍的认为打破15个杯子的孩子犯的错误大,因为他们的父母教育他们:打碎的越多,错误就越大。他们还不能从主观动机上分析孩子的行为。
从我个人养孩子的经历上,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我孩子在上幼儿园,经常把家里的一些事告诉老师,我明明白白的告诉孩子,不要跟老师说,但是只要老师一问,她肯定就会说。因为他们现在屈服于权威,无法从自主上来判断什么行为该做,什么行为不该做。
3、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随着孩子的成长,智力的发育,对规则认识的加深,孩子认同了一些规则,并把这些规则进行了内化,成为了自己的内在行为准则,建立了内在的行为标准,比如说话要有礼貌,要排队,这时候,孩子不需要别人监督就会主动去做。这是自律阶段。
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意识到准则具有可以保证双方互惠互利的作用,不再把准则看成不可改变,而是把他们看做共同的约定:如果所有人同意,那么规则是可以改变的。道德发展到这时,孩子们不再无条件的服从权威,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会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自己的道德标准。
处于自律阶段孩子进行对偶故事法测验时,他们会认为因为偷食果酱打碎杯子的孩子错误更大,因为这孩子的主观出发点是错误的。
4、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
公正阶段的孩子倾向于主持公正、公平,他们认为公正的奖励不能是千律一篇的,应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他们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这时候的孩子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治的观念判断是非。
总结: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的过程,而且只能经历前面的所有阶段才能发展到下一阶段。良好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但是教育的作用却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制约。
教育的启示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可能觉察出孩子道德发展的一些特点,但是父母并不清楚这个过程,对一些特点也并不了解,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采用的方法往往不符合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思维特征,也就达不到想要的教育结果。而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些年龄特点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可以帮助父母更好的教育孩子。
特别是对于年龄幼小,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处于他律阶段,他们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准主要基于后果来判断,依赖于父母的权威,因此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能指望用讲道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这种道德标准,依靠他们自身的认知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不现实的。因此父母必须要对他们严加管教,树立规则意识。引导孩子逐渐把外在的规则内化,让孩子形成这种规则认知。
比如,孩子感冒了不吃药。孩子不知道生病就要吃药吗?他们知道这个规则,但这是一个外部规则,外部规则没有被内化,因此你跟孩子讲道理,孩子听不进去,怎么说也不会吃。这时父母就应该不要指望讲道理说服孩子,而应该告诉孩子生病了必须吃,是你自己吃,还是强制你吃。
所以,对于他律期的孩子,可以解释,但不要指望用道理来说服他们。必要时,可以动用一定的暴力手段。
千万不要在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时候,用所谓的尊重,跟孩子讲道理,错过了规则的内化。否则孩子将来没有规则意识,就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