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称谓趣谈:夫妻称谓变化考
文:枯木
称谓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大家见了面要打招呼,谈论其他人要涉及他人的称谓,这是谁也避免不了的。古往今来,很多称谓都发生了变化,不少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称谓一般分为三种:口头称谓、礼仪称谓和特殊称谓。口头称谓也就是俗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礼仪称谓则是用于正式场合以及书面用语等;而特殊称谓则是一些泛指。
关于人际称谓,关系错落复杂,称谓变化古今颇有差异,我们今天先谈谈夫妻之间的称谓,看看从古至今的夫妻称谓变化,从中折射出历史时代的变迁和语言文化的演变。
夫妻是社会非血缘关系成员结合在一起的最基础的组成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础,从远古时代的无限制的群婚制演变成具有约束力的婚姻制度,从而使得社会更加稳定和井然有序,也是人类超脱其他动物得以恒久繁衍的优异所在。
夫妻关系由男女构成(当然现代的同性婚姻只能是一种反人类的倒退和生理扭曲的病态反应,略过不谈。),我们先来看看对男方称呼的变化。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演变成氏族社会,男人的地位逐渐上升到统治地位,女子则属于从属地位,其原因是由于男女生理体格不同而造成的,男子健壮,能承担更多社会活动,保护部落安全,女子因为体态柔弱变为从属。于是在婚姻中,体格健壮的男子会得到女子的青睐从而有更多的挑选权。
从最初的对夫妻间男方的描述来看,“丈夫”应该是最早的(男女更早,只不过是生理特征,而非婚姻属性)。“丈夫”就源自氏族社会的体格描述,由于西周时期以前的文字大多湮灭或者晦涩难懂,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描述为春秋时期的文献,《春秋榖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国语·越语》:“生丈夫,…生女子”。“夫”是指戴冠男子,而“丈”则是指成年男子的身高。从而知道,男子二十岁变为成年男子,举行冠礼,进入丈夫行列。
丈夫最初是描述具有婚配能力的成年人,婚姻中选择男子在丈夫中寻找,丈夫有多高?按照当时度量衡,一丈为10尺,商代以前1尺=16.95厘米,1丈就是1.7米左右。后来秦朝统一度量衡,1尺标准是23.1厘米(一说27.65厘米),七尺就是1.61米到1.85米左右,于是原先称谓“丈夫”的变为“七尺男儿”
“丈夫”最初是成年健硕男子的特征,而“夫”是成年男子的泛指,《说文》“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意思是“夫”男子成年可以着冠插簪,高大的成年男子则被称为“丈夫”,诸如用“男子汉大丈夫”一词表述高大威猛。古代女子属于从属地位,对男方不直接称呼,用丈夫来称谓一则可以避讳,再则可以显得男子有气概,于是后来“丈夫”逐渐演变成女子对男方的称谓。而此称谓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现在还在通用。究其原因是由于身高,而不是某些人认为的“少数部落要求丈夫不离开一丈左右,怕人抢亲”,这纯属牵强附会,胡编乱造。
在先秦时期,“良人”也是一种女子对配偶的称谓,良人本意指善良的人,德行美好的人,《诗.秦风.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后来被用来作为女子对男子的称谓,《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古人倾慕君子风采,“君”最早是指发号施令和君主,《诗·大雅·皇矣》:“克长克君”,《荀子·礼论》:“君者,治辨之主也。”,《书·吕刑》:“君帝清问下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赏庆刑威曰君”,等等,多指尊敬的称谓和美好的德行,比如君主、国君、战国四君子、君子等等,女子为了表达对男方的尊敬,便用“君”来称呼配偶,著名例子如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中的“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古人择婿,大多选择有官职的男子,意味着有才华、有出息和有潜力,因而女子在称谓男子的时候常用官职来替代。比如“卿”、“郎”等官职。“卿”古代为高级官职,“三公九卿”之一,后来逐渐演变成比较普通的职位,大多由年轻男子担任,于是,女子称呼男方用“卿”表示尊敬,后来,在三国时期,意思扩充为亲昵之意。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西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世说新语》的“惑溺”记载:“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王安丰即为王戎,王戎认为妇道人家称自己的丈夫为“卿”,在礼数上是不敬的,然而王戎妻子却认为称呼“卿”很有道理,王戎辩不过只好听从,后来就演变成“卿卿我我”的成语。因为此典故,后来人们就用“卿”来表达对丈夫的爱意,诸如《孔雀东南飞》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就是此意。
关于“郎”,战国始置“郎”官,是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郎官起始都选择高大威猛的健壮男子充当侍卫,后来才变成官职。秦朝以后,设置了郎中令,为九卿之一,掌宫廷侍卫,汉以后延续,称谓和职能有所变化,然而“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
由于郎官比较普遍,大多为年轻的官员,古人择婿大多选择有官职的男子作为女婿,因而郎官自然是首选,后来就演变成女子称呼男方的称谓“郎”。又由于古人倾慕君子之风,因而把二字结合起来,用“郎君”来表达最男方的尊称,这点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有记载:“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由于古人比较谦虚,一般不会在别人面前自称“君子”,大多谦逊的自喻为“鄙人”、“足下”等,因此“郎君”在公开用语上属于对男子的尊重,而在配偶之间便成了一种夫妻之间的昵称。
“相公”最早是对宰相的尊称,三国魏晋时期魏王粲的《从军行》:“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当时曹操为丞相,相公为尊称。到了唐宋时期,“相公”依然是对宰辅的尊称。一直到了元代,随着元曲的兴起,戏文里边经常有太师一类人物,人们对家里实权人物的称谓就逐渐演变成“相公”,大概含义还是希望自己丈夫能够中状元当上宰相,慢慢的就成了民间常用语。
“官人”出自宋朝,最早是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占据统治性。
同样在宋代,出现了“内子”称谓。“子”自古以来都是尊称,诸如“诸子百家”等,而宋代考据之盛,理学盛行,文人舞文弄墨,处处讲究,因而对称谓也非常讲究,由于夫妻双方,男方主外,女方出在内室,因而有了“内人”、“外人”、“内子”、“外子”成对的称谓。
到了民国期间,“先生”、“太太”开始流行,先生”最早是对年高德昭的人的尊称,后来人们随着语言的变化,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这也是文化人常用的称谓。
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讲究开放个性,恋爱自由,人们谈情说爱变得大胆而随意,于是,本来表达亲情的“爱”便成了一些文学作品的书面用语,于是乎“爱人”便是表现自由恋爱的特征变成了称谓,一直在建国后使用。
建国后,“同志”、“爱人”开始流行。“同志”源自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在国内,同志也被广泛的用作陌生人之间打招呼用的称呼,类似“师傅”,上世纪人人之间相同称谓,于是“同志”也是夫妻之间的时代用语,现在由于同性恋的恶风恶搞,这个词汇在夫妻之间大多是不用了。
“老公”这一词就有点来头。现在非常流行,君不见,处处都喊老公,已经成了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完美结合。其实“老公”的来历有点拿不出手,这是古代称呼太监的词汇,含有极强的贬义。虽然据考在唐代就有人开始叫,但是真正用来呼唤的确实是从太监开始,尤其是明清时期比较盛行。
因为当时官宦权势显赫,人们趋炎附势,于是称呼为“公公”,私下来叫阉竖、阉人、太监等。这些人由于人为的阉割,使得性情变态,在皇宫当牛做马,难以发泄,于是有不少太监经常去花柳地方发泄,自然难尽人事,因此被烟花女子蔑称为“老公”,含有讨厌之意。
随着建国后的整顿,国内整体道德风气良好,一部分旧社会的旧习和恶俗在台湾香港一代依然保留,“老公”一词一直在台湾香港地区存在,随之变成俗称俗语,和“先生”并存,只不过有文化的称之先生,文化缺失的大多叫老公。后来,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是四小龙之一,香港作为内地和世界交流的窗口,都很快就繁华起来,随着改革开放,文化这东西,开始回流,不管精华糟粕,一股脑儿的涌入进来,重新占据高点。再加上当时港台片泛滥,而剧中经常有俗称“老公”,于是,在媚俗和显摆的鼓动下,老公成了内地不少文化匮乏之人的新朝词。如今则大放光彩,成了流行语,真不知道该用悲哀还是可怜来形容。
而在民间,关于对男方的称谓还有很多,而且各地不同,诸如“我那口子”、“我男人”、“我那位”、“老伴儿”、“老头子”、“孩子他爸”这些称谓一直在口语当中使用,而且朴素无华,简单上口,也是爱意真实的表现和归属感的依恋,不是那么夸张那么娇柔,一直在民间使用。
说了针对男方的称谓,其实古汉语很有趣,许多词语是相对的,因而,针对男方称谓,相对的有女方称谓,诸如“妻”、“妾”、“卿”、“妻子”、“夫人”、“娘子”、“内子”、“内人”、“老婆”、“媳妇”、“太太”、“孩儿他娘”等等,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赘述。
2019/6/27榆木斋
举报/反馈

榆木斋

6万获赞 2.4万粉丝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