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云的创作情怀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写生是绘画的一种恩赐,它使我们变得虔诚、纯真和更加热爱生命。”
近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写生见性——杨飞云油画艺术研究展”正在展出。记者一走进展厅大门,便在主题“写生见性”4个字下面看到了这样一行小字。
短短的一句话,凝结着著名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多年来坚持追求写实绘画表现力的学术态度,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内心的创作感悟。
在这位从内蒙古走出来的画家的内心深处,故乡是“一个无法割舍的摇篮”。杨飞云与记者畅谈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独到的艺术创作理念。色彩缤纷的油画世界背后,蕴含着的是创作者精彩而深厚的内心世界。
“故乡是创作的底色”
1954年,杨飞云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郊区。故乡的蓝天、流云、阳光等美景都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故乡的人,故乡的景都装在他的心里,镌刻在岁月的记忆里。很多北疆的亮丽景色都成了他笔下的“常客”。
《胡杨赞》
2018年秋天,杨飞云到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参与了“中国美术家草原四季采风写生活动”,创作了《胡杨赞》《额济纳女子》《蒙古族女子》3幅画作。这3幅作品正在中国美术馆的“草原四季 亮丽北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展出。
“我很少将3幅作品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主题。这次将人物和风景放在一起就是想诠释今天这个时代。”杨飞云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起作品的创作历程,“额济纳的胡杨太有名了,在画《胡杨赞》之时,我特别兴奋。阳光下雄浑的大漠风光和蓝天辉映相间,苍老的胡杨树干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额济纳女子》《蒙古族女子》是两位不同性格的蒙古族女孩,她们穿着蒙古族的服装,色彩亮丽,显得庄重大气。他们的神情中散发出牧民阳光、率真、淳朴的气质,细节中流露出他们的幸福感。”
杨飞云认为,这次创作与此前创作最大的不同之处体现在使用色彩方面,比平常更加强烈。在他看来,如果色彩用的不强就好像无法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杨飞云从小在农村长大,17岁时才进了包头市区生活。因此,他对农村有着别样的情怀,不少作品中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在他大量的农村题材作品中显示更多的是一个画家的现实情怀,他所描绘的是朴素的、正在变化中的乡村现实人物和场景。
《光》
“故乡是我创作的底色,这片沃土滋养的是我的灵魂、画风和性情。”杨飞云认为,从内蒙古走出的画家身上都有着草原的烙印。这让大家对色彩、对阳光有着更好的领悟。内蒙古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大工业文化的结合之地,也是多种文明的交汇之地,这就使得我们在从事创作时有更广阔的视角。”
“喜欢才是最重要的”
杨飞云的父亲是一名美术教师,从小耳濡目染,让杨飞云与艺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他从四五岁时就开始画画,那个年代玩具特别少,杨飞云在画画中找寻到了心中最大的乐趣。
1971年,他来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客车车辆段,做了一名钳工。虽然待遇很不错,但每天干的都是机械式的工作,离艺术实在太远了。那时,绘画便成了他生活中的全部精神寄托。
“我特别珍惜在工作之余挤出的绘画时间,每天都会在候车室画得很晚。候车室是画人像的最佳地点,这里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是我笔下最好的模特。”杨飞云回忆起这段故事显得颇为得意,“干什么事儿,喜欢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喜欢就不觉得苦和累。我虽然已经65岁了,但是作画兴致却丝毫不减,反而越来越强烈。”
《大唐遗韵》
几年后,杨飞云被调到了呼和浩特铁路局文化宫,当上了宣传干事。这时的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拿起了画笔,每天认真地从事创作。
1978年,杨飞云顺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年轻时候画画就是爱好、兴趣。上学以后经过科学、系统性地训练,从业余逐渐走向专业。专业性训练很重要,这是提高创作水平的必然途径。”杨飞云感叹道。
之后,杨飞云进入中央美院从事教学工作。在他看来教和学是一体的,更重要的是学。因此,在他20多年的教学时光中,他经常和学生们一起下乡写生。“我一辈子最喜欢的两件事情,一件是看文化圣地,一件就是下乡写生。”
“我家先生杨飞云真的太爱画画了,在认识他的逾40年的时间里,我很难数出他有几天没画画。画画在我们家是第一要事,其他一切都要让位。”杨飞云的妻子佟芃芃这样评价他。
“画油画要融合中国元素”
“如何进行绘画创作?只有用眼睛观察美,心灵感受美,才能画出来。美不是一种概念公式或他人指定出来的一种模式,美是能穿透心灵的一种东西,它能唤起你内在的一种美好感受。”展厅里,杨飞云正为围着他的一群学生,耐心细致地讲解着绘画创作的要领。
杨飞云与前来参观画展的学生进行交流
在杨飞云的作品中,十分注重画面形式美感的构成,也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传递和表达。他在致力于油画语言表达的同时,也有着对传统绘画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古典写实绘画与中国古代写真绘画的比较中,他似乎是在寻觅着东西方艺术之间的某种契合点。
参观者与《爱山图》合影
在“写生见性——杨飞云油画艺术研究展”的布局上,杨飞云将这样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展厅中轴线上依次布局了《万世师表—孔子》《爱山图》《美育之门》等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对中华文明绵延脉络与中国油画发展的思考。
《万世师表—孔子》
他认为,油画虽然是一种舶来艺术,但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如今,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韵味。油画的民族化,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中国人画油画一定要在内涵上、精神上、审美上,承载当代中国精神、中国情怀和中国人的审美。
“我在画油画时,一直在探索人物画的东方特点。所以每幅作品有意识的在环境、背景、道具上体现中国元素,为的是提升审美气质的内涵,更纯粹地体现东方审美的含蓄美感。”杨飞云说。
油画在中国已有百年积累。历经五代优秀艺术家的努力,形成了世界上非油画国家无法比拟的水平与体量,但油画在中国依然很年轻。绘画不仅是写生,而是“写生见性”,杨飞云正以其优秀的品质与严谨的学术追求,在这片深爱的热土上稳健前行,扶犁深耕,努力同其他油画家们一同将中国油画艺术不断向前推进。
记者:赵娜 李卓
编辑:张艳利
校对:王皓
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举报/反馈

内蒙古新闻网

34.7万获赞 7万粉丝
内蒙古最大的综合性门户网站
内蒙古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