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6月23日电(记者韩宇、杨思琪)今年6月,对于22岁的听障大学生李闻宇来说,既充满别离的感伤,更孕育着新的希望。他将告别生活了四年的大学校园,到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成为一名平面设计师。
李闻宇从小失聪。4年前,他从内蒙古来到黑龙江绥化学院,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后,我可以用专业所学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他打着熟练的手语“说”,大学生活不仅让他获得知识,也使他变得更加乐观、自信。
绥化学院听障生艺术团“80后”指导教师王海(右)带领学生们排练。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和李闻宇一样有学习基础和入学愿望的听障生不在少数,但上大学对他们来说并非易事。
在黑龙江省,绥化学院并不是一所很有名气的高校。不过,在特殊高等教育领域,这所学校却走在了省里众多高校的前面。2015年,绥化学院开始创办听障生本科高等教育,实行单独考试、单独录取、免收学费政策,面向全国招生,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招收听障本科生的高校。这个毕业季,黑龙江省绥化学院迎来了首批27名听障本科毕业生。
绥化学院院长张凤武介绍,随着学校知名度越来越高,已有来自20多个省区市的235名听障本科生在这里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设计、电子商务三个专业。为了让老师和孩子顺利沟通,绥化学院派出近30名教师到外地高校进修手语和相关课程。
作为第一批外出学习的教师,李泽卉说,以前,手语对她来说是很陌生的。为了熟记手语词汇,点灯夜战是常态,同事间说话都坚持“手语先行”,并成立了特殊教育教学研讨小组。如今,走进听障孩子的课堂,老师用手语问,学生用手语答,手语已经成为学校的“第二外语”。
为更好满足听障生学习需求,绥化学院创新构建教学体系,引入剪纸、绘画、舞蹈等特色课程,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午后阳光和煦,在听障生创新创业工作室里,来自贵州的徐崇瑞手持铅笔,在一个崭新的葫芦上勾勒年画,笔法细腻、有条不紊。身后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他们制作的葫芦烙画、手工皮包、粮食镶嵌画等作品。
绥化学院一名听障学生制作粮食镶嵌画。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虽然学起来比较慢,但他们做事专注,不受外界干扰,做出来的作品很精美。”绥化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刘芳芳说,这些作品通过实体店、网店销往全国各地,有些还在展销会、创新创业大赛中频频获奖。
随着近年来特殊教育投入不断加大,绥化学院盖起了新教学楼,特殊教育基础实验室、教育康复中心也建立起来,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减少听障生学习障碍,学校还成立了听障生志愿服务队,为每个听障孩子配备了志愿者。
张凤武说,未来绥化学院将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
举报/反馈

新华社客户端

1486万获赞 222.9万粉丝
新华社权威发布,在此看国社新媒体资讯。
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