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出版十周年,这本出自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图书已经全球发行超过1000万册,创造了无数奇迹。值此之机,尹建莉父母学堂特举办系列活动,邀请教育界、心理界明星大咖与尹老师进行对谈,解密家庭教育热点难点,碰撞经验学识兼备的核心观点。
6月14日下午,尹建莉与著名心理学者李雪就“原生家庭”和“女性独立”话题进行了对谈。现将对话撷英,呈现如下,以飨读者: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李: 小时候的我们是如何被对待的,被灌输了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成为今天遇到各种事情时,我们的自动反应模式。这些自动反应模式不是说一定是错的,而是说,我们一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会有这个反应模式。
那我们是什么?是程序吗?是被原生家庭写好程序的一个自动反应机器吗?
从原生家庭回归当下的意思就是我们回归被写入程序之前的本源的自己,去获得真正的自由。遇到事情,我可以这样反应,也可以那样反应,我是不可以被定义的存在。
尹: 古圣先贤的哲学最后都指向一个问题,就是成为你自己。可惜整个人类科技越发展,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对自己的丢弃越严重。这种丢弃很多是从原生家庭开始的,我们不断被要求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
如果原生家庭这种限制性少一些,孩子能够更好地发展他自己,他成年以后的面貌就会更接近于他真实的样子。
如果原生家庭限制太多,这个孩子最后真的就完全丢掉自己了。一个人,如果他这一生都活的是别人的样子,下意识的反应都是家长和社会灌输给他的要求,他从来不曾为自己活过一天,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这样的人生也注定不会幸福。
·母婴关系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父母该如何回应孩子的需求?
李: 婴儿的需求就是我想吃的时候喂饱我,我需要情感的时候有人回应我。
如果妈妈看到她哭泣的婴儿,母性的本能是心疼,是涌出很多的爱要去拥抱他、亲吻他,这个婴儿将来对世界的回应模式也会是这样的——他每天来上班,是因为这里有众多的关系,众多的资源,他觉得我可以去创造、去亲吻这个世界,这就是他上班的动力。
如果妈妈看到婴儿哭泣,她的剧情式反应是:这是一个无底洞,永远都安抚不了,永远喂不饱,我抱他一次,他就要让我抱两次,别把他惯坏了……妈妈觉得婴儿是贪得无厌的,孩子未来看待工作可能就是:工作是无休止的对我的需要和榨取,我永远满足不了我的上司,我的同事,我只是为了吃口饭,不得不来上班。
尹: 这其实就是为什么我跟李雪都强烈反对所谓的哭声免疫法。当婴儿哭泣,你不去回应他,却用冷漠的方式把他一个人放到屋子里,直到他自己哭累了睡着,那么他将来可能会学得很乖,不再需要你的拥抱,不再需要你去安抚他。孩子成年以后,生命的底色是灰暗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赚了很多钱也不快乐,那是一种死亡的感觉。
·如何避免将原生家庭的创伤传递给孩子?
李: 当你意识到这里有一些轮回,不想再把这样的轮回传递给小孩,这就是智慧、勇气和力量。
不论因为什么原因,父母没能勇敢地和孩子建立有回应、有温度的关系,就会影响孩子对事物惯性的第一反应。比如孩子在驼着背刷手机,原生家庭给你的反应八成是恨不得给他一巴掌,让他不要再刷了。把这个第一反应放慢一点,不马上做,后退一步,用自己的心去看这个孩子,可能看到的是这个小人儿好紧张啊,他好像在怕什么。那我是不是可以过去说,慢慢来,不用怕,如果坐在那儿不舒服,妈妈给你弄个舒服的椅子,刷手机不用那么紧张。这样你就看见了他,你的反应是对这个真实的当下,真实的孩子,是一个你重新编码的反应。
尹: 怎样预防给孩子制造创伤?你把握一条——当你跟孩子相处是愉悦的、快乐的,基本上你就没给他制造陷阱。家长们一定要趁孩子小的时候多满足他,他想买点名牌就买点,想买点好吃的就买点,想玩手机就玩玩,都不是问题。只要减少冲突,就可以减少创伤。
·孩子总要新玩具怎么办?
尹: 两个建议。如果你家经济条件还行,想买就买呗。如果你认为孩子玩具够多的啦,那你衣柜里的衣服是不是正好啊?你的包包是不是买得正好?如果家长可以买多余的东西,为什么不容许孩子买多余的东西?如果你家经济条件差,每月只能拿出100或200块钱给孩子买玩具,那你就如实地把家底儿给孩子交代一下,把这一两百块钱直接给孩子自己支配。有这两条我觉得足够了。
李: 嗯,如果父母不加剧情,干净地告诉孩子这些,没有孩子会跟父母纠缠。产生纠缠的原因一定是这里面有剧情,就是这个母亲无意识地扮演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把孩子投射为一个贪得无厌、永远没法被满足的小孩。如果家长有这样一种能量投射出去,孩子真的就会变得不停地买。
·如何与父母建立界限,从共生到分离?
李: 在我们没有建立独立的边界感的时候,会有一种跟父母在一起的幻觉,父母是好的,才证明我是好的。父母阴阳怪气地向你提一个要求,这是他的剧情,通常无论孩子怎么做,他都能挑出毛病来,他就是不开心。那么最重要的是,你能分清楚,这是他的故事,不是我的责任。父母有受苦的自由,不是你能改变的。就像我爸爸,他对我说,你看我的病又犯了,你妹妹也各种坏。我知道他的意思是让我去管。我就对他说了两句话:
1、妹妹是你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
2、你的那个病,我上次给你寄的药用完了没有?你用完的时候再告诉我。
我不会负担他人生的喜怒哀乐,所以我爸爸现在对我说话越来越客气,知道我们是两个独立的成年人。
尹: 有时候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划清这个界限以后,短时期内,好像父母亲不愿意接受,但是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其实也是倒逼父母去成长。
·女性在婚姻中感到没有情感联结,自己被当作工具使用,怎么破?
李: 中国女性也包括我自己,真的受到很深的第二性的催眠。最成功的女人就是谋得一个男人为你遮风挡雨。说什么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你为什么不直接去征服世界呢?说留住一个男人的心,就要留住他的胃。做饭那么好吃,干嘛不直接留住自己的胃呢?所以当你问我,在婚姻中被当作工具怎么办?很简单,不再去希望男人要怎么样,我才能够开心,而是直接去想我怎么能让我自己开心,直接去做滋养自己的事情。
尹: 有很多女性有了孩子就离开职场,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太安全的选择。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你确实难以在职场工作,有几年可以回归家庭,但最终还是要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哪怕是老公赚钱,你也要保证你自己的财务自由。
女性在财务上一定要永远有安全感,在思想上永远要是独立的,不要把喜怒哀乐都跟老公绑到一起。
·如何选择好的伴侣?
李: 我有一个判断方法,就是当遇到挫折、困难、冲突的时候,你看看对方是把关系和你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对错放在第一位。如果他第一时间去讲一个道理,分一个对错,这种人就绝对不会给你带来幸福了——他不是人,是一套程序,关于对错的程序。
而当你有痛苦的感受,对方第一时间是心疼你,想了解一下你发生了什么,关心的是怎么陪伴你从这个痛苦的感受中一点点走出来,这样的人是真正情商高和心理健康的。
尹: 李雪说的这个衡量标准其实也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家长在和孩子发生一些冲突的时候,不要老搞政治正确,给他讲一堆道理,你应该首先体会他的情绪和感受。这个感受要大于那个正确。
·看了书,听了课,面对孩子时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办?
尹: 第一,当你实在不知道这个事情该怎么做,就什么也不做。第二,当你特别想做,你问问孩子,观察一下孩子,孩子愿意怎么你就怎么就行了。把孩子当成你的指导教师,哪一个老师都不如孩子自身给你的反馈更准确。你能做到我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做,就已经好过99%的父母了。
李: 对。99%的父母都在拼命把孩子的腿打折,只要你不打断你孩子的腿,他就是人生赢家。
尹: 现在整个中国社会,家长们做的不是太少,是太多了。如果大家都懈怠一些,把更多的关注力放到自身的成长上,少去关注孩子,孩子反而会成长得更好。
·孩子自觉性差,不督促就一直玩游戏,不写作业怎么办?
李: 我想问问你现在能否自觉地晚上九点放下手机去读书,然后十点上床睡觉?你能否自觉地每天健身一小时?你能否自觉地不断在人生路上提升自己?不要把你的眼睛盯在孩子、老公身上,回到你自己身上。
尹: 当你把所有的精力用于自我成长,同时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自我成长的时候,他会长成一个不错的样子的。
像我女儿,她从初一开始就打游戏,打得很疯狂,我开始也是不太理解的,后来跟我女儿交流她就说,打到半中间真是不愿意停下来,那我就容许她。到现在她还是比较喜欢玩游戏,但也并没有因此耽误了人生。
一个健康和正常的孩子,不会被这些东西耽误的。反之,那些被电脑游戏耽误的孩子,即便这个世界上没有电脑游戏,如果家长的管理方式不改变的话,也会有别的让他耽误掉前程的东西。
·养育孩子当中如何调动爸爸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李: 很多父亲习惯于推卸责任,孩子有问题就问妈妈为什么没做好,背后的逻辑是:妈妈的责任就是让孩子不要生病,不要在学校出任何事,免得打扰到我。你识破他这个逻辑,问他,OK,现在孩子生病了是个事实,你能为此做些什么?如果他就是不愿意做,没关系,我是孩子的母亲,我还是会出于我的爱,去做我相应的事情,但是当你这样去问的时候,你已经不再默认他的那个逻辑。
尹: 并不是说建议大家去换老公,而是要调整跟他的相处模式。我们只有放弃第二性的意识,知道我跟他是平等的,内心是笃定的,老公会慢慢调整自己的。
·两位老师在生活中如何滋养自己?
李: 这个我们俩非常有共性,首先都在物质上极度的满足自己,想买什么买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然后就是不断去看清关系中的真相,对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负责。再来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什么样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是把感受放在第一位的,是不断滋养自己的。
尹: 物质上的满足并不是说我要寅吃卯粮,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自己。再一个是借助阅读获取内在的力量。还有就是成年以后,不管你结不结婚,两性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伴侣彼此能够呵护对方,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滋养。
作者介绍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