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朗朗育儿课堂(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家庭,作为儿童人生最初认知能力的出发点。父母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启蒙老师,肩负着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形成不同的影响。
前段时间,朋友老婆出差开走他们家刚买的新车,于是就蹭我的车带着他4岁的孩子一起回家过端午。朋友的孩子非常懂事,一路上很乖也很安静。我们到了服务区后,稍作休整吃了一顿不算难吃的午饭,这时朋友和孩子说道:“我们离家只剩下50多公里了”,不料孩子接着说:“那中午吃得有点饱,到家奶奶可是会让我再吃一点东西,真难办”,我惊讶的看着他那童真中带着忧愁的小脸,因为他说得没错,一般长辈看到孩子归来都会再喊孩子吃点东西,就怕孩子饿着。我惊讶4岁的他居然能把事情的因果关系想得这么明白。
联想到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写道在家庭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的时间越多,方法得当,孩子收获会更多。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父亲对于其初步认知的教育越全面,孩子在认知发展上得分更高,对环境更有控制力,也表现出更强的共情能力。
而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适当的调整不同的教育方式。
那么,什么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又分为哪几种?
现代心理学之父奈瑟在《认知心理学》中指出,“认知指的是感觉输入的转换、简化、储存、恢复和运用的所有过程”。
儿童的认知能力中包括了感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等。
所谓“认知”,就是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以及自身对外界的感知,转换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心理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是源于他们认知能力的不同,没有将外界的变化,转换成自己的想法。
01
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
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循序渐进的,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婴幼儿(0-2岁)在此阶段还没有思维,主要靠触觉和动作去探索这个陌生的大世界,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概念。
前运算,也相当于学前期。学龄前(2-7岁)的孩子,此时的孩子,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无法去认识自己的思维过程,要以自己为参照物才能感知到其他人的存在。在即将步入小学的时候,是他们由前运算向思维运算过度。
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孩子步入小学,具有真正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有了物体守恒的概念,说明此时的孩子懂得可逆性,能够解决守恒的问题,如加减法。但这种运算又有其局限性,没有在孩子脑海中形成完整的逻辑系统,只能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相对于零散。
形式运算阶段。约在孩子12岁左右,即将上初中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已经不再简单靠事物来运算,已经能对抽象的事物及表征现象来进行逻辑推算。能够摆脱实际,在不受命题限制的情况下对一些事物进行简单的推理假设,从而得出结论。
当然,在孩子处于某些阶段的认知能力。还需要家长配合进行引导,为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添砖加瓦。每个人都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认识自己,越早地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需要做什么,就能够少走许多弯路。
02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
一、我们要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而不能照本宣科,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孩子。比如,在孩子的认知水平还未达到的时候,迫不及待去教孩子识文断字。
当然,孩子能够从小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固然另家长感到欣慰。但并不是每个小朋友的认知能力都能够达到的,家长也应当对孩子的认知能力适当地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比如孩子从小对音乐比较敏感,那么我们可以从音乐着手,让孩子多接触不同风格的音乐或者乐器。有些孩子则对绘本插画感兴趣,这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做些引导,让孩子开始接触鲜艳的色彩开始。
二、加强生活技能的培养。要知道,孩子迟早都要进行独立。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孩子可能做不到,但是孩子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适当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能够让孩子潜意识里对认知有更深的理解。
三、在培养认知的过程中,家长不可操之过急。对不同阶段的孩子,应该适当改变教育方法。如果对于认知能力还未达到的孩子,家长不应该急着让孩子去学习,容易在孩子潜意识里产生挫败感。
四、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在与孩子的沟通,不仅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而且可以从亲子关系方面出发,促进孩子认知水平的提升。
人只有在认知上满足与自我满足时,才会是快乐的。每个人认知的世界都不一样,因为我们真正留下的足迹不定相同。
是的,每个人的认知大都不相同。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用担心过早提高宝宝的认知能力,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式的,针对孩子的阶段,做出适当的变化。
伴随着宝宝生长过程中,他们对人、事物的认知能力越强,主动意识就越强,进而他们的表达能力、交流方面都会比同龄人出现得比较早。那么,对于婴儿期的宝宝,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宝宝提高认知能力呢?
当孩子勇于承担时,是自我的一种成长,也是自我的一种突破。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家长让孩子懂得责任,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过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婴儿时期的宝宝是没有任何认知的。我们可以通过器官的感觉来帮助宝宝认识这个世界。
1.视觉训练。
婴儿的视觉发育在三个月以后就能够逐渐完善。而这时候,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家长们就可以通过一些亲子游戏来锻炼宝宝,提升宝宝自然感知能力。比如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偶,可以放在距离宝宝眼睛20厘米处,来增强宝宝的视觉观察能力。
2.听觉训练。
许多妈妈在备孕期间会听些音乐来放松心情,利于胎教。在宝宝出生后,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来帮助宝宝感受所处的世界。
3.触觉训练。
触觉有两种基本形式:口腔感触、手的感觉。在宝宝1岁以后,手的触觉逐渐成为主要的探索活动。此时,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玩些小玩具,让他们更好的去接触其他实物。
4.语言交流。
不管宝宝是否能够清晰的发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语言,父母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宝宝了解自己周围的一切。一些与宝宝的对话,日常询问宝宝等,可以通过口型、声音来加深宝宝的记忆。
总之,宝宝在每个阶段,对认知的程度都不一样。家长应适当调整与宝宝的沟通,针对不同的阶段帮助宝宝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
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家长的教育和引导非常重要。父母真正的关爱是懂得适当放手,给予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家长的袒护反而是孩子成长的阻碍。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仅可以约束孩子的行为,更加会让孩子有担当。
朗朗育儿课堂提醒大家,宝宝的认知能力培养不嫌早。但是要有针对性的去引导宝宝,形成自己的认知。大家对于宝宝的认知能力培养是否还有其他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内参与互动讨论。
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多更多的人!
举报/反馈

朗朗课堂

32万获赞 7.6万粉丝
每天分享最实用、最有意义的知识
厦门崛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