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社会激烈动荡与转型时期,历史人物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复杂分化,与此相应,传统士人的学术活动和著述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相。长期以来,学界对清末民初这段历史的研究多注重开新风、领新潮的人物及其思想,对保守人物的政治活动、思想观念和学术活动的研究则关注不够。
《儒家的情怀与担当——胡思敬研究》(李泽昊著,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7月版)以近代传统派史家胡思敬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中国最后一批传统意义儒家士大夫中的典型人物加以剖析,同时在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胡思敬的个性特质及其历史影响,展示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
全面清理胡思敬的史学遗产
胡思敬是清末民初传统派史学家,一生留下诸如《戊戌履霜录》《盐乘》《国闻备乘》《驴背集》《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审国病书》《圣武记纂误》《大盗窃国记》等大量史学著作,为他赢得了史学家的名望。
胡思敬在撰史著史过程中,将强烈的经世情怀、浓郁的民族忧患意识与传统的史学价值担当融入撰述中,其史学思想遵从传统经世致用的治史旨趣,且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驴背集》多次揭露慈禧太后及载漪、徐桐、刚毅等人为了一己私利,甘冒天下之大不韪,闯下八国联军入侵、京师被占、赔付巨款,几乎亡国的大祸;《国闻备乘》则对晚清腐败问题做整体性揭露与批判,对皇亲贵胄及封疆大吏的腐败劣迹,无不用犀利的笔锋点名指摘。《盐乘》记载了光宣时期天宝饥民抢米案,芳塘农民起义并活捉县官林欣荣事件,“牛墟滋事、典史自尽案”,以及具有反帝性质的“棠浦教案”等,反映了他对下层民众生活及反抗斗争的注意。这些皆表达了胡思敬评史论事不仅以传信万世、鉴戒百代为旨归,而且求直笔,传信史,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为君亲隐讳的思想。
彰显胡思敬的终极关怀
透过“大变局”中一介儒生个体“小历史”的考察,全书彰显了胡思敬的人生终级关怀和生命价值。胡思敬生于晚清,出身于书香门第,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教育,顺着“学而优则仕”之路步入仕途。为官之时,他恪守传统的道德规范,反对贪腐的官场习气,刚正清廉、忠于职守、严于自律,是典型的儒家正人君子式人物。胡思敬政治立场守旧,他多次上疏激烈抨击晚清的新政改革,清朝覆亡后,拒不入仕民国,甘为遗民以终老。
清末民初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社会大变局中,造就了许多像胡思敬这样的人物,胡氏友人刘廷琛、魏元旷、胡嗣瑗等人有相似心态。胡思敬是此类人物中因文化活动取得较大名声的代表人物。作者认为,作为一位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至深的儒生,胡思敬的思想观念中具有两个层面的人生终极关怀:一是政治层面上对清王朝统治存亡的关怀;二是文化层面上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兴衰的关怀,这种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是其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因此,考察两者间的关系,即政治情结与学术担当间的关联,剖析胡思敬著述中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和价值,成为书中研究的重中之重。
作者的这种观察独具慧眼。在政治上,胡思敬虽然终生郁郁不得志,在学术天地里却找到一个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获得了更为持久的价值和更为深远的影响。该书彰显了在时代巨变面前传统儒生的生命价值和时代关怀,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胡思敬所代表的传统士人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现象,揭示其在西学东渐潮流冲击下的心路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前途命运所做的思考,并从他们身上洞悉那个时代的脉动,从另一种视角解读“易代”之际所呈现的人物心态的纷纭、社会文化的多元及生存空间的歧异,进而对近代社会错综复杂的形势有更为清醒的认识。这对于全面考察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生态和多元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表彰胡思敬教化乡民的善行
该书的价值还表现在表彰胡思敬教化乡民、反哺桑梓的善行义举,有助于当下创新乡贤文化,传承乡村文明。作为清末江西新昌(今宜丰)的乡贤精英,胡思敬从事各种有益于乡梓、社会的公益活动,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辞官回乡后,联络乡绅创立“慈仁医局”。1912年,胡思敬建立的江西全省图书馆,在近代图书馆发展史及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方面,它开辟了江西地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先河;另一方面,使书籍开放供大众阅览,无疑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江西全省图书馆还配合《豫章丛书》的刊刻做了大量工作,对江西地方文献的保存和整理作出重要贡献。此外,他还从事设立书院、修缮先贤祠宇、编纂整理地方史志及文献资料等社会活动,其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的所作所为,不仅惠及乡里、功在国家,而且也使自己的个体生命获得持久价值。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被称为“乡贤”,由此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乡贤文化。乡贤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他们既是乡村社会的管理者,又是乡村礼俗的实践者,还是乡土知识体系的保存者、传播者。分布在地方上的这些乡贤们借助自己的威望、品行、才学,很好地参与了乡村社会的治理。因此,从这些乡贤身上凝练出来的乡贤文化,是传统农村精神文明的核心支柱,是张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因素,承载着乡贤人文道德力量的文献资料多已无存,偶有遗珠,也亟待抢救。在乡村治理主体和手段呈现多元化的今天,该书对胡思敬教化乡民、致力桑梓的善行与义举的表彰,对于当下更好地挖掘乡贤资源、凝聚乡贤力量,从而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带动乡风向好、民风向上,进而对重构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明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大变局下一儒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