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九点半
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学生被老师以精神病为由强送精神病院,不管他如何辩称自己并非精神病,然而结果都是苍白无力的,一旦进去你的所有正常行为都是不正常的。
1975年,香港喜剧电影《天才与白痴》,也是发生在精神病院的光怪陆离的故事,还有好莱坞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这样的情节无论在影视还是现实中,并不鲜见。人们常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界限如何界定?值得深思。
图:电影《飞越疯人院》剧照 当一个正常人被送进精神病院,结果会发生什么?1969至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汉恩(Rosenhan)就隐蔽的进行了一次伟大的不正常实验: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当正常人在不正常的地方)。
实验过程是有趣的,同是又是令人不安的。具体计划为:罗森汉恩教授招募了8名正常人,5男3女,8人中包括1名研究生、3名心理学家、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家庭主妇和1名画家。8个人相继以“假病人”的身份潜入12所精神病院。
在这项实验中,8人进入精神病院后,必须以正常人的身份在院里生活,对医生所说的话、所做的行为保证完全真实,做到和在日常生活中一样。比如说医生问你是精神病吗?当然回答不是。医生再问你为什么会进来?回答我是假扮病人来做实验的,等等诸如此类。
8名“假病人”一旦踏入精神病院,将不再与外界联系,直到某天被医生确认康复才能出院,他们会各自把每天的经历记录下来。
图:罗森汉恩教授 我先告诉你结果,再说期间发生的事:8名实验者最终无一人被医生或护士识破,他们都被认定是精神病患者。实验期间,8名“假病人”共被医生要求服下2100片药物。
当然由于副作用很大,趁医生不注意时,他们会把药片偷偷扔到厕所里,有的实验者惊奇的发现,在精神病院里,“病人”偷偷扔掉药片的现象很普遍。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原本在外面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只要你在这里做出来,都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比如,一名实验者每天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到了精神病院后,他也按正常生活,每天写日记,但在精神病院医护人员的认定下,这名“假病人”的持续“书写行为”具有精神分裂症中的偏执型特征。
又比如一名实验者跟医护人员聊家常,提到有时会跟妻子争吵,孩子淘气时会批评他,但在医护人员的报告单上,他具有危险的暴力倾向。
有人跟院方提出,自己已经完全康复,希望能出院,但在院方看来,这恰恰是没有好的证明,就像是喝醉酒的人从来都会说自己没醉一样。以至于到了最后,原本还偷偷摸摸记录每天经历的实验者们,都开始公开记录,因为即使被发现,他们也会被认为是不正常人类中的“正常行为”。
总之,只要你进了精神病院,无论你做什么再正常不过的事,说再正常不过的话,都会被认定是不正常的。你越想证明自己正常,就会被认定为越不正常。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想想是挺可怕的,如果真的一个正常人,那种孤独、不被人理解、绝望之情,足以把正常人逼疯。
实验中还有一项数据引人深思: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没能识别出“假病人”,但在3家精神病院的118名“真病人”中,竟有35人识别出实验者是假的精神病。甚至有精神病患者对实验者说:“你不是真的疯子,你是记者或是作家,来体验精神病院的吧?”
试验到这里并未结束,当8名实验者出来后,罗森汉恩教授又进行了后续实验,他告诉几家精神病院,他安排了一些“假病人”进入他们的精神病院,看他们能否识别出谁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实验结果又一次打脸,三个月之后,有193名患者被医护人员确认是“假病人”的正常人。
结果很多人可能猜到了,其实罗森汉恩教授根本就没派出过任何一个“假病人”。这便是轰动一时的“罗森汉恩实验”。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那部好莱坞经典影片《飞越疯人院》,男主迈克·墨菲本是个正常人,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而装作精神病患者,当他真的被送进精神病院后,最终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行尸走肉。
图:电影《飞越疯人院》剧照 “罗森汉恩实验”并非认为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是假的,而是告诉人们,我们如何去鉴定一个和我们性格另类的人,如果你一开始就给他定一个标签,那么在这个标签里,所有的正常行为都会成为不正常,这显然是个悲剧。而现实中,又有多少这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