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看完码字 关键词:从众 社会知觉 群体决策 自我实现的预言
接着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案例,即在会议讨论中,刻奇的行为是怎么产生的?
在社会中生活,人总会带着自己的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社会事件,但又无时不不受社会情境的影响,所以,刻奇这个话题就走到了社会心理学这一领域;进入社会学心理这一心理学分支之前,先对社会学概念做个定义,
它研究的思维、情感、知觉、动机和行为如何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是真正的能运用到实践中的心理学知识,人最终还是要跟他人打交道,打交道就要涉及到相互作用、期望和规范等;对学习者来说,也面临着知识社会化的问题,这一篇我会尽量地详细解析涉及到的社会心理学关键概念;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参加高考的考生,心里都由小小的紧张和兴奋交替着,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们都在准备着紧张的高考,每天复习考题是他们的日常,如果参加高考的同时,还在企业里打工,那就不符合他作为一个高中生的角色了;社会角色什么意思呢?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给定情景或小组发挥作用时,人们期待他做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同样的一个备考的考生,在教室里是学生,回到家中,就是儿子,哥哥等角色,这种情景的规则会在无形中指引着你按这套规则来,而且规则的作用会让你在无意识中领会了;
比如斯坦福监狱实验,做这个实验的都是同一批的志愿者,一批扮演者监狱官的角色,一批是囚犯的角色,刚开始,他们还表现不出监狱和囚犯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上不到6天的时间),不得不终止实验,因为双方都表现出了应激而极端的反应,志愿者把这个监狱当成了真实的监狱;可见情景的力量发挥作用以后带来影响是巨大的;
社会规范是指群体对群体成员应该如何行动的期望,并且这个态度和行为从社会角度看是适宜的;
同样是上面学生的例子,如果学生逃课了,跑到校外去看电影或者其它的坏事,那么这就不符合作为一个学生的社会规范;如果你接受了你是作为一名学生的社会角色,那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从众于社会期望。这里还延伸到一个词,从众,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这点跟我在文章刚开始时提到的刻奇有点类似,
是这样的一种绝对情感,容不得半点质疑,即使你内心认为它是不正常的,也只能跟随着无法反抗;
这是一种媚俗的情感,害怕自己是不从众,是个另类,本质上是惧怕、懦弱和无判断力,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坚持自己的观点,便放弃了选择,融入了这一情感中,被别人带走;久而久之,这种刻奇形成了群体的规范,他们自身就倾向于永久地存在了,所以,企业文化也是这样,他创造了什么,形成了什么,以后就会是什么;
从众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信息性的影响过程,即希望准确无误,想了解给定情境下的正确的反应方式。另一是规范性影响过程,希望被别人喜欢、接受、支持;
再待会到会议决策这个问题,会议一般是一个群体在一起,对一个问题讨论后做出决策的过程,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有两个方面,群体极化和群体盲思;群体极化是群体倾向于做出比较极端的决策,有两种内在的过程,1)信息影响模型认为群体成员能为决策提供不同的信息;2)社会比较模型认为群体成员极力将群体的观念表达得比群体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获得同伴的关注;如果每个人都想获得关注,那这个群体就不免要走进极端化的路上了;
群体盲思是指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是让它与领导的见解保持一致的倾向;很不幸,我见过太多这种案例,但这个好处也是有的,即使最后负责任的是群体,而不是领导个人,领导的推动力会大一点;多数派和少数派的矛盾是从来不可调和的,就像改革派和保守派一样;少数派确实能给群体提供信息性的影响,但这种可能性只是偶尔让少数派克服多数派的规范性愿望;
社会知觉是指人们了解其他人的行为,并将他人行为分类的过程;作为社会知觉者,最重要的推导任务之一便是确定事件的原因,也就是如何利用信息去解释某一因果关系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归因理论的内容;人的大脑是一部识别机器,总是自然不自然地对识别到的事物做归纳,做联想。多数归因分析中的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人还是在情景,以及谁对结果负责;人们做归因往往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归结事情是原因的,这就容易带来了错误归因,遗漏变量的问题;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低估情景性因素的双重倾向。
另一类归因错误是,自利性偏差,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
人们对于某些情景所报有的信念和期望,能够显著地改变这些情景的真正特性,自我实现的预言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在我们读书的时代,往往看到某个同学偏科,他自己认为自己对某一个科目是学不好的,所以就不努力学,结果不去学这一科目成绩当然是不好的了;所以,期望是非常有影响力的,而且,当一个人在判断之前没有机会形成一个确切的期望时,句很可能出现自我实现的预言;与自我预言想法的是行为确认,就是当人们期望导致其他人行为的性质发生变化时,也就出现了行为确认;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就先写到这里了,虽然还是有很多内容没涉及,也没有讲透,比如这篇内容里应该有的,认知失调、自我知觉理论、互惠和依从等,既然是社会学的内容,我就开始在另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上涉及时再讲了;但这本大部头终于算是读完了,主要是概念多,信息量大,页数不算多,建立起心理学的框架,较八九年前时读的感悟要更加精细和有深度,未来还有很多学科在等着我,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