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以著名史学家杨家骆为首的15人考察团来到大足,揭开了埋没于荒野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大足石刻的面纱。
这是对大足石刻首次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确立了大足石刻与云冈、龙门三足鼎立的历史地位。沉寂近千年的大足石刻艺术,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蜚声海外,震惊世界。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5处,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之作。
宝顶山石刻
业界公认,“五山”石刻中,以宝顶山石刻规模最大,造像最为精美。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城区东北15公里,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年间打造,是一座造像近1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佛像遍布于2.5公里内的山岩上,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以大型摩崖浮雕和洞窟相结合的表现形制,以六道轮回,创作了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圆觉洞等著名的传世名作。
大佛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佛传故事、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相、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六耗图、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图、十大明王、牧牛图、圆觉洞、柳本尊正觉像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法身经目塔、七佛龛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及十恶罪报图、毗卢庵洞、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
宝顶山摩崖造像,在雕造技术上不拘于固定的、十分规律的线条,做到“句绰纵掣,理无妄下,以壮高侧深斜,瓢然远举之势”的手法,是全国晚期石窟造像中最重要的一处,又是全国大幅浮雕作品中唯一的一处反映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一处,也是佛教艺术作品感染人最强烈的一处。
北山石刻
北山石刻的地位,在“五山”石刻中并不亚于宝顶山石刻。
北山,古名龙岗山,山顶矗立一座巍峨的白塔,塔下有两座大佛。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与宝顶山石刻同为大足石刻中的大型石窟。以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5处,总长500多米。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摩崖造像近1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北山摩崖造像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22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家们称之为“寰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南山石刻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区以南约2公里的南山之巅。南山,古称广华山,树木葱蓊,风景幽丽,素有“南山翠屏”的美誉。
南山石刻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造像崖面长80余米、高3-10米,明清有增补。主要有真武大帝龛、后土圣母龛、三清洞、龙洞等道教造像题材,是中国南宋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
三清古洞共刻像421身,排列了从道教“三清”“四御”到360天尊的完备序列,生动地反映了公元12世纪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变为神系、神阶明确的“三清”“四御”信仰的史实。在中国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是最完备而有系统地反映宋代道教神系的实物资料,是全国道教造像的珍品,也是研究道教史和造像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其中公元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记载了公元13世纪中叶川东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区城区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公元1082-1096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石刻刻于宋代,位于大足城区以东20公里的石马镇新胜村石门山巅,因其山两巨石夹峙如门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龛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
石门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公元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094-1151年)。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号玉皇大帝龛外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怪,张耳作细听状;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诃利帝母龛等。尤以第6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链接》》
千年石刻造就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奠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大足历史悠久,人文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多与其大足石刻及雕刻技艺关系密切。
大足石雕 全力冲刺国家“非遗”
大足石雕是大足区石雕匠师继承发扬中国古石窟艺术的传统美术技艺。石雕作品现已成为珍贵收藏品、高档馈赠品、旅游纪念品,热销全国和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大足石雕正全力朝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发起冲刺。
从唐永徽年间起,大足境内便出现了石雕造像。此后,大量来自天南地北的石雕匠人汇集大足,其中历代留名者便多达50余人。他们造就了数以万计的高品质石雕作品,其石雕技艺相互融合,世代承袭。而今,大足数百名石雕工匠传承发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现代大足石雕作品纵承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精华,横聚全国石雕技术优长。内容由大足石刻传统的佛像、宗教造型向多题材发展,制作由单个写实圆雕向大型创意群雕发展,用材由砂石、青石向高档玉石发展。作品题材极为丰富,除传统大足石刻外,还兼及砚台、茶盘、摆件、大型浮雕、环境雕塑等。
大足石雕技艺注重线条运用和细节刻画,融入现代雕刻工艺,将古典雕刻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承唐宋“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之审美要求,写实与夸张互补,传神写心。摩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其构图灵活多变、妙趣横生,极具生活气息。
大足承办了首届中国重庆市石雕技能大赛,已经涌现出一批杰出新人。大足石雕已走出国门,两度赴美国献技。
龙水泥塑 百年技艺现代新生
龙水泥塑以大足百年传统技艺融合现代工艺创新制作,创作内容以民间传说人物、生产生活、动植物等为主题,创作形式由单个写实的物体向大型创意的群雕发展,取材沿用玉龙红泥。大可作场馆会所雕塑,小可缀室内装饰,具有较高文化品位。
大足竹雕 多种艺术集于大成
大足竹雕是汇集雕刻、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于清道光年间由江苏人唐吉亲带入大足,表现内容有大足石刻、传统山水、花鸟、人物、书法作品、民间传说故事等。作品线条简练、古朴大方、鬼斧神工、精美绝伦。
大足剪纸 千年石刻纸上再现
大足剪纸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是以大足石刻内容为主,兼及地方生活题材,以中国南派剪纸技法为基础,融入版画、图案等多样美术基因创新而成的剪纸艺术。其地方特色突出,形式美感强烈,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
宝顶香会 南宋始兴至今不衰
宝顶香会(宝顶架香庙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始于南宋,兴于元明,至今不衰。宝顶香会以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前后四五十天为会期,每届吸引香客多达四五十万人。宝顶香会集朝山进香、商贸、娱乐为一体,极大促进了大足旅游发展。
打好“石刻牌” 引领文体旅产业融合壮大
今天的大足,地处成渝城市群腹心,直接承接两座特大城市“双核辐射”,是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交通枢纽和旅游重镇。1-4月,全区共接待游客800.11万人次,同比增长12.26%;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312246.50万元,同比增长18.84%。
如何打好“石刻牌”,利用大足在成渝城市群中承东启西的优势和生态禀赋实现长足发展,是历史赋予大足的最新命题。
打造石刻文化创意产业园
大足石刻作为全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承载重庆人的文化情怀。为弘扬石刻文化、传承石雕技艺、振兴石雕产业,今年初,大足决定在三驱镇启动大足石刻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
按照规划,该产业园一期启动建设面积约2平方公里,设置文创旅游、石雕加工、石材交易三大区域,布局艺术家工作室、雕塑艺术品市场、艺术培训基地、石雕文创研发中心、“大足石刻+”电商平台、农耕文化体验园以及石雕加工基地、石材交易市场,配套酒店、民宿、无动力游乐设施,致力建设“绿色、智能、智慧”园区。园区交通便利,拥有“两河三岸”美丽的自然景观。
园区以本土文化为根基,以文创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将传承千年石雕技艺,融合现代雕刻艺术,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石雕产业基地、渝西川东区域性专业石材市场,利用便捷的交通,辐射中国西部数十个中等以上城市,形成石雕产业“北有曲阳、南有惠安、西有大足”的格局。
园区将强化研发设计,按照“艺术品功能化、生活品艺术化”导向,让石雕文创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人们文化需求,带动产业发展。结合“两河三岸”自然景观,植入文化元素,使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目前,园区招商工作已经取得新进展。河北、福建的数位石雕大师,将入驻园区艺术家工作室并投建石雕企业。有来自福建的企业即将开建占地1000亩的石材市场。四川美术学院已与园区签订合作协议。
搞好保护利用促进融合发展
打造石刻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大足打好“石刻牌”的重要抓手之一。
5月9日,市委主要领导前往大足调研时指出,大足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把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大足石刻作为谋划推进发展的首要战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统筹抓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加强石刻文化艺术价值的深度研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合理适度利用,大力发展文创、旅游等特色产业,把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推动城景融合发展。
大足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要求为大足打好“石刻牌”,以产业融合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进而促进全区社会经济实现长足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足将以建设全国文化名区、国际文旅城和体育强区为目标,推动区域文化个性在城市和景区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形象塑造和展现;打造好人文、温泉、醉美乡村等核心旅游产品;通过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围棋之乡等的创建,推动体教结合工作的机制形成制度化,推动实现文体旅产业融合壮大,提升区域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弓笛”悠扬 吹响开放时代乐章
3月25日晚,2019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暨第840届宝顶香会子活动——“千年对话 福缘宝顶”专场演奏会,在大足区电视台演播厅精彩上演。节目中,中国著名乐器制作家、弓笛发明者杨声携弓笛登台献艺。
笛声空灵悠扬,声声入耳,绕梁不绝,令现场游客分不清到底是杨声所奏,还是大背景上的石刻侍女“穿越”吹响。
弓笛是由杨声和中国著名竹笛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胡结续共同发明的,灵感正是来源于大足石刻“吹笛女”手中弯曲的笛子。在得知“吹笛女”手中的弯笛时,胡结续非常吃惊。随后,他便找到杨声讨论研究。在翻阅大量资料,经过反复实验,他们终于成功创制出一种声音如箫幽雅、似笛清新,形似弯弓,并配以龙头凤尾的笛子,将其命名为“弓笛”,并申请了专利。在1989年举行的中国首届乐器博览会上,弓笛获得优秀产品奖,并荣获美国首届国际爱因斯坦新发明新技术博览会暨国际荣誉评奖会国际金奖。
而今的弓笛,已经成为大足弘扬石刻文化,力行对外开放的一张城市名片,多次赴海内外展演,获得极好社会反响。目前,大足区相关部门正准备在辖区中小学开展弓笛演奏培训和普及,传承历史文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链接》》
大足石刻 “声”形皆备
“弓笛”并非大足石刻中唯一的古乐器形象。大足石刻是我国石窟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它不仅有精美的佛教造像,而且还有大量的音乐资料,尤其是其中的古代乐器雕刻,更是我们研究中国音乐史的珍贵的形象资料。
大足石刻雕塑中的乐器主要分为弹拨、吹奏、打击三类31种。其中,弹拨类有琵琶、箜篌、筝;吹奏类含笙、贝、笛、竖笛、龙笛、横笛、弓笛、排箫、角、画角;打击类包括羯鼓、铙钹、细腰鼓、拍板、方响、腰鼓、连鼓、竹板、扁圆鼓等。这些乐器的产生,促进了说唱音乐的发展,适应了说唱音乐伴奏的要求,推动了宋代民间的文化生活。
大足石刻中的佛教音乐实物资料,对研究中国音乐史及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研究唐宋佛教音乐的内容、形式及其演变,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史料,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举报/反馈

重庆新视讯

250获赞 42粉丝
重庆日报全媒体中心官方发布平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