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在《之乎者也》时代的造型。从东方到西方,我们能从那时候的罗大佑身上看到与他的共性。
正在演出的罗大佑。图/视觉中国
三毛
无论是“音乐教父”或是“中国的鲍勃·迪伦”这样的称谓,始终都只是一个管中窥豹的侧影。毕竟罗大佑还是中国第一个摇滚明星、一个电影配乐大师以及一个能和刘文正比肩的青少年偶像……
但若真要对罗大佑一言以蔽之,那个词恐怕应该是“知识分子”。
与出身基层瓦斯行的后辈李宗盛不同,罗大佑1954年诞生于一个不那么接地气的医生世家。5岁就享受着“被迫学钢琴”这种中产家庭的孩子才能享受的甜蜜烦恼。在选择辞职从事音乐之前,他拿到了自己在医药大学的学历,并已经获得了一份医生的工作。
音乐对于罗大佑来说绝不是无奈之下的谋生手段,而是完全基于自由意志而做出的人生选择。他以断绝父子关系相逼,令父亲接受了自己的选择,而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也从此成为了罗大佑作品中的重要基因。
幸运的是,辞职后的罗大佑遇到了草创之初的滚石,在他这个形象唱功都很一般却独具创作才华的歌手身上下足了赌注。1982年,罗大佑以近似鲍勃·迪伦的扮相,推出了改变了整个华语音乐历史进程的《之乎者也》——民歌时代的小情小调、诗和远方,被《鹿港小镇》中怒涛般的失真吉他砸了个粉碎。这张融合了摇滚、雷鬼、爵士和民谣的专辑,最终位列华语百大唱片之首。
而比音乐类型的丰富更重要的是,罗大佑用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将流行音乐的关注点从民歌时代的缥缈幻境中拉回到了这个嘈杂真实的社会中来。
这种现实主义和批判调性在罗大佑的二专《未来的主人翁》中达到了巅峰。他在这一时期的作词中几乎达到了和鲍勃·迪伦一样的思想高度。《现象七十二变》中那句“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放在36年后的今天,依然精准锋利。与作品的高度相对的,是罗大佑爆棚的人气。侯孝贤电影《风柜来的人》中庹宗华和钮承泽伴着《鹿港小镇》疯狂起舞的画面,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当然,许多人在总结罗大佑,尤其是将他和华语乐坛其他创作者进行比对时,往往夸大了他着眼现实、宏大叙事的一面,而忽略了他对于人类情感同样有着深入的挖掘。
1984年的三专《家》就是一张非常内敛的作品。也不乏“砍去我那万能的双手给我一对翅膀,这样的事情到底我想不想?”这样引人探索自我的词作。只是《家》最终被前两张专辑的光芒掩盖,也并不太被习惯了摇滚罗大佑的歌迷所接受。在《家》之后,罗大佑选择离开华语歌坛远走纽约,他也承认三年三张专辑已经榨干了他的灵感:“我总不能告诉你们我的脑袋里还是装满了音符。”
这就是罗大佑。知识分子的清高注定他不会因为市场的喜爱而去固化自己风格,或是勉强自己继续创作。
1987年回到香港定居后,他在音乐工厂时期的作品也展现出了执拗而复杂的心态。以一个艺人而言,没有人能理解《皇后大道东》和《东方之珠》这两首彼此有些矛盾的作品为什么会是出自同一个人,但一个知识分子的纠结,似乎又能顺理成章地解释这一切。
严格说来,作为一个艺人的罗大佑从1985年之后就结束了,此后的他只是在用自己的音乐技能写着一篇又一篇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报告。
1994年之后,罗大佑只推出过两张新专辑,销量都算不得好。而商业上最大的一次回温则要仰赖于纵贯线的神来一笔。但这也是罗大佑自己所认可的,作为一个闯入了音乐工业的知识分子,他的创作纯粹是为了自我的表达,现实的揭露和理念的伸张。当这些表达切合了市场的需要,那么他就走红,如果没有,那么他也甘之如饴地归于沉寂。
罗大佑是幸运的。他的表达曾有那么多次击中了我们。而我们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听得懂罗大佑,就会知道我们还没有变得麻木和毫不在乎。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已经65岁,那些与家庭的裂缝早已消除,但即使回了家,一个知识分子对世界的感知、思考和表达,却依然会释放出穿越时间的光彩。
□自行车飞奔(乐评人)
罗大佑八张录音室专辑
1982年 《之乎者也》
这是罗大佑第一张个人专辑,也是他从事歌曲创作六七年以来,贯注全力提炼出的作品,后来被评为台湾流行音乐新百大专辑第一名。
在当时台湾地区严格的唱片审查体制下,专辑封面中那个黑衣墨镜的倨傲卷发男子就这样刮起了一阵黑色旋风——专辑当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批判性的歌词,标题曲《之乎者也》用轻快的雷鬼节奏和文白夹杂的诙谐语调,讽刺僵化的教育机构、风花雪月的流行歌曲和冷漠的社会;《鹿港小镇》中那一句“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直到今天还是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文明冲突时,经常被人引用的句子。
1983年 《未来的主人翁》
《之乎者也》的成功为罗大佑带来了无数的争议和期许,使罗大佑在这段时间遭遇到了极大的压力,而《未来的主人翁》这张专辑花了九个月才录制完成,“这其实是最惨痛的一张唱片,碰到的挫折,失败的感觉是最多的。”《未来的主人翁》从头到尾弥散着一种抑郁苍凉的情绪,歌词“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则更像是一则寓言,至今听到都让人觉得警醒不已。
1984年 《家》
《家》的发行,让许多人感到错愕莫名:原本被定位成“愤怒青年”的罗大佑,在这张专辑里显得温情而内敛。时任滚石企划经理的詹宏志评论道,“《家》的创作可能更成熟,音乐可能更花钱,更精致,更动听,但是《家》的温情与保守,证明所谓的‘抗议歌手’是十足的谎言。”后组建“黑名单工作室”的王明辉则认为,《家》里呈现的罗大佑“应该是一种经过长期观察,思考环境跟人的依存关系之后所引发的一种心灵上的疲倦”,那个时候他好像有一种“急着要找到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的情绪”。无论如何,公众的讶异,偏激者的不满让罗大佑感受到巨大压力,于是在专辑发行隔年,他远走美国行医。
1988年 《爱人同志》
在《爱人同志》发行之前,罗大佑已经离美赴港,告知家父决定继续做音乐。专辑发表时,正值台湾地区社会人心沸腾的时候——在罗大佑“出走”的这几年,台湾地区经历了战后最剧烈的政经结构转变,唱片工业体制也在这段时间膨胀到前所未有的规模。MIDI的普及带动了林立的唱片工作室,港星大举来台加上青春偶像大行其道,使唱片市场全面低龄化,整个唱片业在朝着“娱乐工业”的方向迈进。凡此种种,都使《爱人同志》和《家》之间仿佛存在着一整个时代的差距。这张专辑的标题和歌中使用大量大陆用语,在当时仍然有逾越台湾地区话语尺度的可能。没想到所有歌曲送审一次就全数通过,不仅当事人“受宠若惊”,也反映出台湾审查制度渐渐宽松的事实。
1991年 《皇后大道东》
1990年,罗大佑创设“音乐工厂”,陆续发表《东方之珠》及《皇后大道东》等广受欢迎的歌曲,并为多部电影配乐,并因此获得多次奖项。1991年专辑《皇后大道东》在香港发行,囊括香港三大排行榜冠军,震撼香港乐坛。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陆歌迷对罗大佑的喜爱到达高点。
1994年 《恋曲二〇〇〇》
从1982年《之乎者也》中的《恋曲1980》,到1988年《爱人同志》中的《恋曲1990》,再到1994年的《恋曲二OOO》,罗大佑的“恋曲”系列已经成为经典。此时,罗大佑放弃了六年来音乐工厂的群体创作方式,再度独立创作词曲并演唱。他冲破当时MIDI泛滥成灾的景况,采用合唱团与管弦乐的配置。这一时期的《恋曲二OOO》空灵深情,唱出了饱经沧桑后对爱情的呼喊,余韵浓厚。
2004年 《美丽岛》
时代变迁,罗大佑自己出资、独立发行新作《美丽岛》。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更加成熟,融合多元类型。《倾城之雨》《伴侣》等歌曲亦不失罗式情歌的浪漫,而专辑也不失批判之曲——《绿色恐怖分子》《阿辉仔饲着一只狗》等都讽刺了当时的一些台独分子。
2017年 《家III》
罗大佑说:一个人的一生会有三个家。第一个家,是父母给我们的家。第二个家,是我们自己出外去追寻的那个家。第三个家,是自己终于成立的家。1985年,罗大佑离开台湾。2012年,罗大佑的女儿在香港出生,2014年他带着妻子和女儿回到台北定居,才来到人生的第三个家。发行《家III》时,这张专辑的整体调性已经是温柔的、沉淀的,少了以往尖锐犀利的主题,飘荡多年、走入家庭的罗大佑仿佛洗尽沧桑,磨尽棱角,回到了人生最基本的情感。
四种色彩,四个创作时期
1974年-1979年
青色时期
1980年-1984年
黑色时期
1982年 《鹿港小镇》,反映了现代科技文明对传统诗意生活的冲击和破坏。
1983年 《现象七十二变》《未来的主人翁》同样对现代文明怀有忧虑。
1985年-1993年
黄色时期
1985年 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明天会更好》被国民党用作竞选主题曲,罗大佑对此进行过抨击,2005年,该曲再次收录在为“印度洋海啸大灾难”制作的专辑《真情暖人间》中。
1991年
创作《东方之珠》,展望香港未来。
1991年 创作《追梦人》,为传奇作家三毛而做。
1991年 创作《皇后大道东》《原乡》,次年创作《首都》,合称为罗大佑的“中国三部曲”。
1995年-至今
彩色时期
2004年 “非典”之后作曲《伴侣》,讴歌了普通人在对抗命运中的守望相助。
2004年 《舞女》,写给云门舞集当时患癌的主要演员罗曼菲。
2004年 创作《绿色恐怖分子》《阿辉仔饲着一只狗》等歌曲批判台独分子。
2005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语文》诗歌篇,收入了罗大佑的歌曲《现象七十二变》。
2008年7月2日
与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一起组建了“纵贯线”乐团。
2008年 全球金融危机,创作歌曲《亡命之徒》。
(注:文化评论界把罗大佑的创作分为四个时期,青色时期代表他青涩的时代、浪漫的时代;黑色时期是他批判的、愤怒的时代;黄色时期是他把创作的关注点放在黄皮肤的华人身上的时期;彩色时期是他一直绵延至今创作多元的体现。)
C02-C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杨畅
举报/反馈

新京报

6488万获赞 681.2万粉丝
新京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主办,2003年11月11日创刊。新京报社已经发展成为兼具新闻采编、社会调查、舆情分析、政务服务、金融信息、智库研究、教育培训、品牌推广、公益文创、活动会展等功能,集“报、刊、网、端、微、屏”传播于一体、媒体融合转型下的现代综合性主流传媒机构。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