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救我!救救我!"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立刻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再次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的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来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后来,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当群体规范和内聚力失调时,人们可能觉得团体中的别人没有尽力工作,为求公平,于是自己也就减少努力。
人们也可能认为个人的努力对团体微不足道,或是团体成绩很少一部分能归于个人,个人的努力难以衡量,与团体绩效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故而降低个人努力,或不能全力以赴。
责任分散效应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下面的例子就是对这种效应最好的解释。
一个办公室里原本有三个人,每次办公室的卫生都由小张负责。
后来,办公室又新来了一位同事,小张就和那位新同事商定轮流打扫卫生。两个人也配合得相当好,办公室还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再后来,又来了一名大学生,他来的第二天早上,当同事都来上班时却发现地上一片狼藉,大家面面相觑。
原来,小张和原来的同事都认为卫生应该由最后来的同事负责,而那位大学生却认为卫生已经有人负责了,自己只需要做自己本职的工作就行了。
由此可见,当大家都认为别人会承担某种责任的时候,恰恰没人承担责任。
当一个人单独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必须担当起所有的责任。但当大家组成一个团队,集体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责任就被扩大化了。
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如果出了问题,责任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如果一个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那么由集体做出的决定往往更为冒险,这是值得我们提高警惕的。
因此,领导者在将一项任务交给某个团队去完成时,一定要指定负责人,这儿出了问题找谁,那儿出了问题找谁,最后直接跟负责人交涉就行了。
团队完不成任务的时候,想让你的批评变得有力,就要让你的批评变得具有针对性,责任一定要分到具体的某个人,否则就会出现这种责任分散的现象,你布置下去的任务多半不会被很好地执行。
在职场中,这种责任分散效应也是非常常见。
最典型的,主管请大家发表一下对某方案或者项目的意见想法之类的,无人应答;发送邮件给一群人,询问针对某事有没有意见或者补充想法,没有人回复。这其实就是跌进了典型的责任分散效应的坑。
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1、在大家对某件事沉默没有意见的时候,指定某人起头,让他面对责任无处“躲避”,或者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轮流发表意见,不允许沉默。
2、发了邮件没有人应答,应该提前搞清楚最大的利益干系人或者责任者是谁,在邮件中主送他们,而把其他可以提供补充意见的人放入抄送列表,这样既达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也明确了责任,即主送者必须回复,而抄送者由于没有了必须回复的责任负担,往往还会知无不言,提供额外信息。对于确实不知道主送责任者是谁,或者就是要大面积撒网的这种情况,在邮件发出去后,最好要辅之以电话追杀,点对点确认,让对方无法躲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