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多知姚华与陈师曾要好,陈师曾绘画,常有姚华题写诗词,于是便形成了“陈画姚题”的认知观念,而对与姚华、陈师曾经常在一起,几乎是“铁三角”关系的周大烈则关注不够。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一、二)
17cm×11.5cm×2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周大烈(1862—1934),湖南湘潭人,字印昆,别号夕红楼,又号十严居,名其居为乐三堂。周大烈生长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十九岁在本乡教书,门生众多,颇有声望。而立之年受聘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名闻省县。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三)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周大烈与陈师曾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人根据周大烈与陈师曾的诗画往来以及深情厚谊,模糊地认为周大烈与陈师曾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缺乏足够的依据。
周大烈出生于1862年,陈师曾出生于1876年,二者年龄相差14岁。与周大烈同年出生且与陈师曾父亲陈三立要好的陈叔通在《湘潭周印昆墓志铭》中曰:“君以上十六世皆以儒显于时……君就问业黄笃恭、孙文昺、邹代钧,并时绩学之士,咸乐与君交,以德性相磨砺,湖南巡抚义宁陈宝箴闻而贤之,延课其孙衡恪。”这里明确周大烈是陈师曾的老师。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四)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周大烈与陈师曾在老家湖南建立的师生关系,因同居北京并相互往来频繁使之得以深化,又因陈师曾的英年早逝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1913年冬,陈师曾应北洋政府教育部之聘入住北京,任教育部编纂,兼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北大画法研究会教师等职。期间,与京师文人墨客交往频繁,声名鹊起。周大烈于1907年初至京师,寓居在姚华之家莲花寺内,此后再来京师,常常借住此地。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五)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于1912年12月29日颁布《国史馆馆制》,设立国史馆,周大烈被聘任国史馆纂修,在姚华莲花寺之家居住长达一年。民国七年(1918),周大烈从天津移家京师,从此与弟子陈师曾时时相聚,留下了诸多反映师徒二人情谊的画作诗篇。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六)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然而,天妒英才,陈师曾于1923年9月17日病逝,周大烈悲痛万分一一梳理陈师曾遗作,睹物思人,补题抒怀,以示纪念。这一刻,周大烈忍泪检出陈师曾所画尚未署款的扇页四面,“各系以诗,用当哀诔”。其中三面曰:
西风吹乱柳,同看日已久。
今日此门前,但有风夜吼。(第二面)
人间何处住,画屋便为家。
但笑山多树,难逢春着花。
柴扉终不扃,野意却无涯。
近岁频频在,孤灯自吐华。(第三面)
孤帆病热下江南,哭母扶爷并汝三。
死去遥知瘦成树,山前柴立发鬖鬖。(第四面第一首)
乱后青山无限心,十年磨砚砚同深。
当轩展对如亲面,面上秋风吹一体。(第四面第二首)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周大烈题陈师曾绘画诗,言在画内,意在画外。第二面题诗表达因陈师曾离世而造成的物是人非的感伤;第三面诗追忆陈师曾潜心绘画艺术的安贫乐道;第四面诗,第一首记述陈师曾病逝的前因后果;第二首表达周大烈与陈师曾在京期间的师生感情。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七)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留在周大烈家中的陈师曾绘画还有《陈师曾画荷花芦叶》《莲花寺图》等。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值得回忆的故事。翻阅每一幅绘画都会有一阵感伤。《陈师曾画荷花芦叶》诗曰:“芦荷相倚自相亲,自恃枯根水底春。掷笔陈生今便死,寥寥花草不哀人。”陈师曾所画《莲花寺图》是周大烈在莲花寺度过的美好时光的缩影。周大烈题诗分别“纪其经历”。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八)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其中有1907年“初居寺”时的“东国初归后,游朋满一京”;有1908年杨度与熊范舆在北京设立“宪政公会”时的“旧刹多新士,联居有数州”;有“由奉天来京”时孤寂一人的“隔年门外草,踏破路重重”;有1911年“吉林来京”时政治变革的“忽闻戕晋使,又见放燕囚”;有1913年“任史馆”时的“乱后言无据,闲居石有朋”。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九)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陈师曾遗墨《莲花寺图》唤起了周大烈与姚华之间曾经的美好回忆。周大烈有《姚茫父弥留时》诗曰:
扶病谈经客,搴帷视主人。
死生今日事,丧乱一儒身。
瞩世向谁瞑,呼余还屡呻。
莲盦饥饱意,只觉对君真。
清末民国初客茫父莲盦中。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十)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周大烈在姚华墓志铭中曰:“余官京师时,亦寓寺中,与论金石词曲,以为遭此时,固得所遣矣。”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陈师曾通过《莲花寺图》之画作,成为周大烈与姚华在莲花寺时相互往来的见证人。关于此图的创作过程,姚华在《师曾莲花寺图记》中曰:
作平原景,难于层峦叠嶂,胸中丘壑到此全失。若以真为是,便觉尘俗。此作禁体诗,此种甘苦谁识得耶?师曾此作所以可味也,而印昆必以层峦叠嶂观之,意遂相左。师曾复殉其旨,三作而不胜,其初于是。此纸已归山斋,印昆请复以欢其能味也。因记以赠。
从姚华《图记》中,我们看到了三者关于如何通过绘画呈现莲花寺的不同意见。虽然观点不一,但友情却非常专一。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十一)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陈师曾曾为周大烈作《北海图》。1931 年,周大烈《题陈师曾〈北海图〉》曰:
北海波开又一时,旧时人去岂能知。
荷间泼泼飞油艇,燕女吴儿各自嬉。
陈师曾《北海图》是周大烈1922 年8 月游北海,“命(陈师曾)图以记之”。陈师曾《题〈北海风光〉》扇面:
环岛波荒落舞衣,丹青追想亦依稀。
春花衰柳无关锁,兴尽游人笑语归。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十二)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陈师曾曾为周大烈画《十严居图》。周大烈又号十严居,即周大烈早年之住地也。此图具体作于何时难以确定,但姚华有《沁园春》(寄周髯奉天即题其十严居图)词,作于丁未年,至少说明是在此之前的作品。姚华词曰:
篱下三年,日边万里,傲睨江湖怜我才。家山好,念风尘老去,落拓归来……短剑横经,长髯劾史,旧馆而今何处开。风吹又怕,烟吟墨语,也化苍菭。
姚华词借景抒怀,表达对十严居美好时光的怀念。如今,斯人已逝,画作独在。周大烈睹物思人,《题陈师曾〈十严居图〉》曰:
居正如图小,当时亦觉安。
几年嫌梦短,向老似山残。
门外天多隙,峰间地特寒。
萧然凭落木,白露已漫漫。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十三)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周大烈“为师曾所画《十严居图》题一律,意有未尽,越日再题”曰:
一画一峰巑,联峰作一阑。
喜同鸡犬聚,便觉屋庐宽。
草路净如扫,溪云飞不残。
尚于君去后,留住此图看。
周大烈借画景而抒师生情。十严居本身并不大,但因为周大烈、陈师曾等人常常“鸡犬聚”(同好相聚),屋庐便觉宽绰起来。几年相聚时光,如今看来是如此短暂。
陈师曾 《姜白石词意图》册(十四)
17cm×11.5cm 1917 年
中央美术学院藏
更伤悲的是,陈师曾英年早逝,这种短暂的相聚再也不可能了。唯一使心灵能够得以慰藉的方式是“尚于君去后,留住此图看”。这是周大烈怀念弟子陈师曾的方式,睹物思人、借景抒情、消解悲伤,表达师生之间的情谊。
内容节选自《中国美术》2019年第1期
作者:薛帅杰(中国美术馆典藏部)
《诗情画意两如何——从周大烈题陈师曾绘画诗看二者之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