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是佛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而且是两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历代大德对这两个概念的阐述也并没能形成统一的定论。小编我作为一个佛法末学,多年来对这两个概念也一直是迷迷糊糊,未得其门而入,从来也不曾味其真趣。今天温读楞严经时,忽有所感,似有豁然之得,姑且写出来请有缘得遇的大德指正,陋见定当不足,且将为引玉之砖吧。
记得以前强行理解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时,是从网上查询答案的,大概能得到的答案都是把末那识说为第七识,阿赖耶识说为第八识。还有一种说法是,末那识差不多就是现代人说的潜意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接受了网上的这些说法的,但也一直没能确切地感知到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当然了这一定是因为自己的修行做的功夫不够,未曾脱凡,自然难得圣趣。
因为总在凡夫之位,将将总有疑惑妄动。近来一直有个大胆的想法,总是隐隐觉得,不该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说成第七识与第八识。私下觉得如果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定位为第七识与第八识,那么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就是与六识并列的两个识种,是独立于六识之外的两个识种。可是如果是独立于六识之外的两个并列识种,那就该与六识一样,是从凡夫位可以辨知的。可是明明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是从凡夫位无法明确辨知的。这是一个一直以来总是困扰着我的疑惑。
今天温读楞严经: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从经文可知,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妙净心宝觉圆明,本该可以“六根互相为用”,而现实是我们的六根是不能互相为用的。为什么我们的六根不能互相为用呢?因为我们有妄念,心不清净,故而六根不能互相为用。六根本当互用,而不能互用,那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在制约着六根的互相为用吧。六识是显发六根的,那么一定有个什么在操控着六识,从而使得六识得以依次而显发,如果并没有操控六识的东西存在,那么六识对六根的显发一定会时而错乱,使得我们或时会以目得听,以耳成观。然而现实是我们的六根并不会发生错乱的感知,所以呢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在制约着六识对六根的显发。
这个制约着六识对六根之显发的东西为是什么呢?末学认为就是末那识。末那识,入楞伽经是这么定义的:末那识,思量之性,名意。解脱经是这么定义的:染污意恒时与诸惑俱生灭。末学以为“名意”二字不可以理解为“名叫为意”,而应当是“为意作名,令名为意”。为意作名,令名为意,与诸惑俱生灭。末学是这么理解的,比如我们在分明明暗时,只有眼识显发,意识随行而转,那是因为在末那识的作用下遮隐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使这四识不对明暗二相显发识用。
末那识在管理着六识,与六识的关系是非一非六,非一终六,非六终一。楞严经云: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那么阿赖耶识与六识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阿赖耶是集藏的意思,是六识六销一亡时的种子识。我们在凡夫位时,六识显明,六根不能互相为用,六尚未销,何况一亡,所以呢,阿赖耶识对我们来说,就会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了。楞严经云: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潜,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虽然处于凡夫位的我们当下并不能对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其实并不会太过妨碍我们的修行,因为我们修行的重点在于解开根尘之结。只要解开了根尘之结,自然六销一亡,圆明净妙。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举报/反馈

离生别苑

6万获赞 1.9万粉丝
于如如处,得大自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