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6
1966年7月,《中国画报》对大庆油田会战中杰出的石油工人代表进行了报道。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是众多石油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的结果。它的发现和开采使我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抚开历史的尘埃,大庆油田石油会战中有一位石油地质学家不得不提,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在艺。
田在艺(右二)在家中指导学生
艰辛求学结缘地质
田在艺1919年12月5日生于陕西渭南的一个小村庄。其父田仲耘是当地小学老师,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常说人活一辈子要有知识,愚昧无知只会一辈子贫穷。
在父亲的要求下,田在艺认真读书,不惧艰苦。那时,家里穷,买不起纸,田在艺就拿树枝在沙子、泥土上学写字,等能写对了,父亲才拿出一张纸,让他练习书法。
七岁时,田在艺被父亲送入其任职的乡间小学,正式开蒙。学校离家大约五里,每天天没亮,小在艺就要背上书包步行去上学。书包里除了课本,还有半个馒头,这是他在学校一天的口粮。尽管物质生活艰苦,父亲田仲耘依然没有放松对田在艺的学习要求。回家后,小在艺需要复习完当天的功课才能休息。
后来,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1933年7月,14岁的田在艺离开家乡,考入西安当地一所中学就读。初到校园,田在艺最喜欢的是地理老师白超然。白超然知识渊博,讲课时旁征博引,还拿出自己多年来搜集的岩石、矿物标本给学生辨认。在他的指导下,田在艺逐渐掌握了地质学的入门知识。
1945年即将从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的田在艺(前排右一)与同学合影
1939年8月,田在艺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地质地理学系。后因种种原因,他在1940年10月正式转入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学习。在这里,田在艺为教授们渊博的学识所折服,他尽情徜徉于学术的殿堂,积淀专业知识。
求学期间,田在艺不幸患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一种很严重的病情,田在艺与病魔抗争了两年,才得康复。通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在1945年顺利毕业。
踏遍荒野总结规律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在《凉州词》中描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学毕业后,田在艺主动申请到玉门工作。1945年,田在艺坐在玉门油矿派来的大卡车上,在颠簸中奔赴西北。一路上人烟逐渐稀少,看着荒凉的戈壁滩,田在艺暗暗下定决心:
即使是春风都不经过的玉门关,我也要来这里扎根,要把它攻克!
初到玉门,田在艺被分配到老君庙油田工作,主要从事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至深的恩师——孙健初。
孙健初是我国石油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对提携后学、培养石油地质人才非常热心。田在艺等青年在孙健初的带领下,一边阅读国内外有关地质资料及石油地质刊物著作,一边到野外考察学习。这段经历对田在艺影响很大,直到多年后,他依然对此铭记于心,也一直遵循着孙健初的方法开展工作。
“我跟随孙先生多次在青海民和盆地与兰州河口一带详查细测地质构造。每到一个地区,都是先进行普查,然后选择一条标准底层剖面,从老到新一尺一尺地丈量,一丝不苟地详细描述。”
1981年田在艺(中)重新回到克拉玛依油田,在克1井留影
1955年,田在艺调至新疆工作。克拉玛依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这一带是茫茫戈壁,并不符合当时地质学界普遍认同的“背斜构造圈闭油藏”概念。在这里开发油田受到了苏联权威专家潘捷列也夫的质疑,但田在艺等人带领队伍摸清楚了黑油山(克拉玛依油田旧称)每一寸土地,并不认同他的说法。
1955年10月,“黑1井”在钻至地下620米时喷出原油。田在艺在会场发言,说:“让我们祝贺新中国有了自己的油田,但这仅仅是开始,是万里长征迈开的第一步。”
1955年至1960年,田在艺在前期一线找油实践的基础上,对陆相生油研究总结了一套规律:构造是主导、沉积是基础、生油是关键、保存是条件,完善和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他的这些规律在指导日后找油的“万里长征”中起了很大作用。
1989年田在艺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者”奖
投身大庆攻克油荒
1960年,田在艺随原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建设队伍,从新疆奔赴大庆。当时的油田考察区,人们形容是“青天一顶、荒原一片”。
田在艺等人初进松辽平原,正赶上阴雨连绵,汽车开不到井场,就扛着压力计,背着钢丝绳,冒着雨,滑地走了20多里路,在牛棚里,顶着雨衣,坐了一夜。
1999年田在艺重返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
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田在艺说:“会战初期,由于井打得少,只知道这个油田很大,但究竟哪里产量高、哪里低,还不清楚。重点放在哪里,也拿不准。”
这就意味着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考察工作。广袤的松辽平原,野外勘探范围是2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960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经济困难、粮食短缺。每人每月只有30斤粮食的定量,对于每天超负荷野外体力工作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到了冬天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连住都是问题。冬季的松辽平原最冷时气温低至零下40摄氏度,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生活上的艰辛并没有令田在艺等人畏惧,他们一心专注研究,“主要搞地层对比,搜集资料、整理、研究大量资料。在‘干打垒’里,白天、晚上进行小层对比,一天对比300多层,计算3万多次。”
原华北油田总地质师吴华元回忆那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他说,“田在艺同志始终是大家的带头人,处处都是想在前、干在前。具有战略眼光和辩证思维能力,带领大家为石油会战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1982年,田在艺因“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成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得者之一。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时而登高远瞩,时而入谷逡巡”,田在艺曾在文章中这样形容野外考察。作为我国大庆油田主要发现人之一,田在艺不谈辛苦、不畏艰难,怀着一颗赤诚初心,以一生博学践行着“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的铿锵誓言。
田在艺(1919年-2015年)
石油地质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
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想要了解田在艺院士更多,欢迎阅读采集工程传记丛书《寻找地层深处的光—田在艺传》,或浏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www.mmcs.org.cn
来源:中国科学家
举报/反馈

中国科协之声

16.6万获赞 111.9万粉丝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