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泪流满面地发布声明,将于6月7日卸任英国保守党领袖,并待新的领导人就位后,辞去英国首相一职。梅首相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也是继撒切尔夫人、大卫·卡梅伦之后,第三位因为欧洲问题而提前下野的保守党领袖。梅首相的离去,凸显英国“脱欧”的艰难与政治领导人的应对无力。
从“梅”有办法到“没有办法”
2016年6月,英国公投决定“脱欧”,一片哗然之下,时任首相卡梅伦辞职,特雷莎·梅角逐保守党领袖胜出。近三年来,在“脱欧”问题上,梅首相并不是一无所获。她曾一度很强势,坚定宣示将落实全民公投的结果,并于2017年3月29日正式向欧盟递交了信函,启动“脱欧”程序。她也曾明确地阐明自己的“脱欧”主张:“无协议要好于坏协议”,英国将收回自己移民控制权和司法主权,退出关税同盟和单一市场,并妥善解决南北爱尔兰之间的边界问题。她也曾很坚韧,经过艰苦的谈判,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欧盟达成复杂的“脱欧协定”草案,也成功渡过保守党内与议会内的不信任危机。但在“脱欧”问题上,无论是保守党党内还是英国国内,都存在“留欧”与“脱欧”、“软脱”与“硬脱”之间的巨大分歧,而英欧分家更不会是皆大欢喜。作为一名“脱欧”首相,梅从一开始就在走钢丝,她希望能够争取到某一方的妥协,“有序”推进“脱欧”进程。直到24号的演讲中,她仍在强调,“生活在于妥协”。她希望欧盟能够让步,支持她完成“有序”脱欧的历史使命;她希望党内以“欧洲改革小组”为首的“硬脱欧派”能够妥协,实现党内的团结;她甚至希望反对党工党能够合作,支持她的协议能够通过议会表决。但是,为了换取支持,她每让一步,接踵而来的都是来自另一阵营更强烈的反对。最终,无路可走。
保守党“逼”其下台
从上台之日起,特别是2017年提前大选丧失议会内多数党优势之后,梅首相的执政地位一直羸弱。此前,为了赢得党内的支持,她早已明确表示不会参加下届大选,甚至表示一旦议会批准其协议,她就将提前下台。近期,她还承诺代表党内后座议员的“1922委员会”,6月初第四次议会表决她的协议之后,无论结果如何,她都将会公布自己的下台时间表。但就在本周,这一进程突然提速。在5月21日公布的“新方案”中,梅欲以同意议会决定是否举行二次公投为条件,为协议做最后一搏。但却招致党内“硬脱欧派”的强烈不满。下议院领袖利德索姆随即辞职,认为新方案无法兑现公投的结果,拒绝将其付诸议会表决。她还坚决反对二次公投,认为这会导致国家分裂。外交大臣亨特、内政大臣贾维德等也敦促梅放弃协议的表决。失去内阁支持的梅被迫提前发表声明,并承认“她已经没有机会在议会通过协议”。由此可见,梅首相虽长期承受辞职压力,但她在二次公投问题上的立场软化,并由此而引发保守党内的强烈反弹,是导致其提前下台的直接原因。
“脱欧”之路道阻且长
新的保守党领袖竞选将从6月10日开始,以前外交大臣约翰逊为首的候选名单累累在列,共有20余人。他们将通过保守党议员的初选后,再经全体保守党党员投票决定谁将胜出。目前来看,英国媒体多数预计,约翰逊作为“硬脱欧派”的代表胜出的可能性最大。欧盟表示将召开紧急会议,应对英国的变局,法国总统马克龙、荷兰首相吕特等均已表示,欧盟不会重谈“脱欧”协议。梅首相迈不过去的坎儿,下届首相依然会遇到。如果说梅所代表的中间路线已经失败,新首相是重蹈覆辙还是另辟蹊径仍有待观察。
英国“脱欧”是全民公投的决定,并非多数英国政治精英的选择,是民众对现实政治不满的反应,也是英国国内“疑欧派”长期斗争的结果。兹事体大,英国政治精英们在处理“脱欧”问题上的矛盾与争斗不可避免。但根本的问题在于,正如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英国脱欧:无理之战(Uncivil War)》电影中所言,“这个国家,整个西方出现了系统性问题,日薄西山,随波逐流,没有目标……当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应该是重置系统,但政客们仍在用旧的操作系统重启,搞老套政治,说些没有用的话,而没有人真得想去改变当下,‘脱欧’的愿景没有问题,但被政客们搞砸了……”这番言论虽是虚构的电影台词,但却与现实的英国政治颇为相像,当“脱欧”协议在英国议会中苦苦挣扎的时候,面对的不是要重置这个系统、解决难题的勇气与方案,而是议会权力、党派利益等层层枷锁与牵绊。梅走的每一步,都有所谓的民主合法性的加持,但却在党同伐异的旧式党争中,最终无力脱困。新首相无论是来自何方,如果还是一样的路数,不但自身命运很难改变,英国“脱欧”之路也将道阻且长。(杨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举报/反馈

海外网

6616万获赞 608万粉丝
中国形象传播平台,全球华人网上家园。
海外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