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道德的力量,一种是人格的力量。道德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失。做人德为先,人格是做人的品牌。人格如金,纯度越高,品位越高。做人一辈子,人品做底子。
在一次鼎益丰晨会上,鼎益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隋广义说:“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种思想行为,都要具备让人信服的魅力。道德和人格才是做人最硬的底子。高尚的道德加上远大的格局和宽广的胸怀,就是鼎益丰成功的秘诀。鼎益丰有大文化、大心胸、大资本,我们的愿望是创造一个新文明。”这番话让我震撼、感动、敬佩。
“时者得天,义者得人,通者得道。”我所了解的鼎益丰,以爱人、利人、益人、安人为处世之道;用温和、慈爱、仁和的态度,秉持“无我、利他、专一、守信”的高尚情操,向世人践行着“为善者有福,为不善者有祸,祸福在为”的大道明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做人标准。得人心的方法,没有比给人利益更好;给人利益的方法,没有比教育人更好。
你的道德品质,就是你的人格
第一次见隋主席和马小秋女士(鼎益丰集团总裁,下文简称马总)时,我曾问道:“修行究竟修什么?”隋主席闭目沉思片刻后对我说:“道德”,稍后补充道:“要让别人对你生起信心,并对你的一切思想行为坚信不疑,这是人生神圣的使命,也是人生必须落实承担的义务。而这一切都取决于道德和人格。你的道德品质,就是你的人格。”
隋主席和马总,行为脱俗,独乐己志,性守忠信,自立立人。从他们身上,我坚信美德是一种持久的品质。他们的气质体现出和顺、善良,他们的形象正是内心品质的反映,恰当地体现出自律、缜密和智慧,也就是德行。
“德,乃所成之善;行,乃能成之道。”天地本是感情世界,万物生于其中有苦有乐,而道德修养高的人和人格品德极高的人则不受感情世界的干扰,因为道德高尚的人的内心没有自己,精神超脱世俗的人的心中没有名利,思想境界完善的人的心里不追求地位。
孔子一生宣扬仁义道德,却两次被鲁国驱逐出境,于是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在卫国被禁止居住,在宋国遭遇伐树威胁,在商、周之地走投无路,在陈、蔡之地陷入困境,他却仍然弹琴高歌。子路不解老师如此穷困为何还高兴得起来?孔子回答:“在水上航行不避蛟龙,是渔父之勇;在陆地行走不避猛兽,是猎户之勇;刀剑横在面前却能视死如归,是壮士之勇;明白困顿、潦倒、不得志是由于天命和时运,大难当前无所畏惧者,是圣人之勇。君子通达于道的叫通,不了解道的才叫穷,我怀抱仁义,遭逢乱世之患,我反省内心,不绝于道,面临危难,不失于德,怎么能说是穷困呢?”弟子惭愧地说:“我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啊!”
圣人安于自然,而不违逆自然
圣人安于自然,而不违逆自然;众人违逆自然之性,而不安于顺应自然。总想以小人之智达到欲望的顶峰,最终却迷失在广袤无边的宇宙中,直到筋疲力竭也无法理解太初的妙道。如果明白了流水并没有固定的轨迹,只是出于自然,随地势而流溢,明白了水性就会明白造物主赋与人的东西,不是行为,而是天性。这就是道支配天地万物变化的方式,这就是自然规律。
古代的人,能超脱外物变化而心神宁静;现代的人,内则心猿意马,外则呆板不化。大鹏颠簸沧溟,扶摇青天,却遭到内心浅薄、自以为是的蜩与学鸠的嘲笑。隋主席和马总的济世情怀与担当精神,又何尝没有遭人非议和讥笑呢?在这人人都以对己有利为聪明、以对己无利为愚蠢的年代,隋主席和马总秉持诚信的原则和宽容的态度,用信实的知见和真实的德性,始终致力于用圣贤之道治理人、教化人,并按照圣贤之道身体力行,尽显英雄本色。
只有大智慧、大善根、大福报的人才能时时认知自己的妙明真心,才能心领神会无我之心、利他之愿。如果沉浊不悟,无法自拔,则很难与先贤之心相应。隋主席和马总选择救治人心,选择无我利他,选择“亲爱精诚,同心同德”。这不正是“自克己私,尽体天理,修己治人”的大丈夫所为吗?
圣贤之道听起来没有难度,真正明白圣贤之道可就难了,而要用圣贤之道教化众生更是难上加难。智者思想境界高远,自然能神妙畅通,俗人因为愚昧浅薄,所以难以推测智者志向。因为心里闭塞不通,就会心气阻塞,进而固执己见。世间万物都依靠气息存活,天然的气息贯通天地之间,无孔不入,日夜不息。对于俗人而言,声色嗜欲阻塞孔窍,所以无法理解仁者之心。
隋主席和马总帮助众人规划实现美好人生,劝导众人修德积福,以小体从大体,舍小我从大我。鼎益丰晨会不正是用道德呼唤人心回归吗?隋主席和马总还循循善诱,告诫人们任何事都是出于谋划,成于努力,败于骄傲与争斗。一想到每天数百人齐诵《道德经》,孜孜不辍,风雨无阻,就会心生向往,感佩交集。
孔子说:“夫受才乎大本,复灵以生。”意思是说,人的才智是天道所授予的,但要复得天地灵气才有生气。”同样的道理,生命只有赋予道德,才能禀受天地正气,自利利他,正己化人。
道德是人类最高尚的修养
人如果没有道德做根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道德是人类最高尚的修养,最坏的事莫过于德中藏有私心。人有了私心就动荡不安,开始傲慢、争斗。傲慢是由于无能,争斗是因为气量狭小;名利是人与人相互倾轧的根源,智巧成了人们彼此争胜的工具,这些都源于私心。
正如隋主席所言:“私心是毁灭一切事物的根本。”什么是私心呢?私心就是“我”,是为我的心,“我”就是一切祸患之源。有人不解:开玩笑!没我怎么活?我的家亲眷属谁来养?我的工作谁来做?这样说的人是执念最重的人。
“无我”即无功利之我,“无为”即无功利之为。首先要明白“我”是什么,“我”心不灭,“偷心”不死;“绝犹为绝,死透偷心方是绝。”那么何为“偷心”?偷心就是占小便宜的心,是不想付出却想得大利益的心。譬如你从来没到银行存过一分钱,却想到银行取一大笔钱回来,这不是异想天开吗?“无我”并非把“我”灭了,而是无善恶、是非、长短的分别心——无“我”的私心。也就是解开一切束缚,只留下仁爱、利他之心,留下“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的道心。
什么最好?放下“我”最好;什么最善?无“我”最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只有空心可以接纳一切,这样的心才是沃土、福田。清除私心,人心才会畅通,才不会有障碍。
马总经常引用《道德经》中的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所以,圣人效法自然,珍重本真,不拘于世俗。而俗人却背道而驰,不能效法自然,而忧心于人事,不珍重本质,却庸庸碌碌受世俗影响而变换不定,所以欲念不断,不能知足常乐,真是可悲呀!
智者用心像镜子一样,对事物的来去不迎不送,如实反映无所隐藏。愚人内心被声色欲望阻塞,形体被物质名利束缚,眼看挣扎在束缚之中,还自以为有所得,岂不是自欺欺人吗?没有“我”就没有障碍,没有“我”照样起心动念做自己该做的事,就叫“无住生心”。“无住”是见性,“生心”是妙用。怎么把“我”去掉呢?——本来就没有“我”,这就是结扣和枢纽。谁能找到这个枢纽,打开这个结扣,谁就当下解脱。
所谓“蛇结自解”,因你太执着于“我”,才导致天下本无事,却因“我”而乱之。都是因为无事生非的“我”,才会一天到晚“我善”、“我恶”、“我是”、“我非”。用我修我,念佛去我,念咒磨我,拜佛度我……这一切不过是用火灭火,用水救水,用盐水解焦渴,用贪心除贪心,作茧自缚,无济于事。“我”如修炼千年的老妖,变幻莫测,本领非凡,没有坚定的道心终将沦为它的玩偶,被它玩弄于股掌之上,无力自拔。
天下惟守正以自安
世上有沾沾自喜的人,有苟且偷安的人,有劳形自苦的人。
沾沾自喜的人,只要占了便宜,就洋洋得意,喜不自禁。自以为占大便宜了,却不知先有余则后不足,此有余则彼不足,均衡了各自都足,这就叫太和。殊不知,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靠智巧得来的,必定被更高的智巧掠走。
苟且偷安的人,像寄生在马身上的马蝇,选择马毛稀少的地方,就以为占据了很大的地盘。这样的人如井底之蛙不能和它谈大海,如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严冬。这是“偷心”最重的一类人,坐享其成,嗜欲多求,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惜背道而行,离德而为,却不知大祸都是由大欲产生的。
劳形自苦的人,就是不自量力一天到晚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人。这样的人百无一用却从不自怨自艾。空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不肯承认自己的愚痴,不肯安于本分。心灵通彻叫智,智慧通彻叫德。劳形自苦的人,无智也无德,是最偏执的一类人。
俗人之心,尖利刻薄,贪恣无厌。顺心时,热情洋溢;失志时,寒如冰霜。平稳之时,就像寂静的深渊;心念突起,有如脱缰的野马。大凡太计较利害,就会因心火旺而失去调和。明明知道平均是福,有余是祸,人人营求而不止,欲望日增而不休;缠绕身心,争名逐利,终日勤求不休,汲汲营营。或戚戚于贫贱,或汲汲于富贵。
隋主席和马总却敢于引领全体鼎益丰人,用向道之心无怨无悔地向世人昭示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致力于教化帮助众人调伏吝啬自私的习气,自利利人。若不是他们看懂了无我才能成我,立德才能明道,怎会这样作为呢?人在未闻大道时,本来就糊涂,闻了大道,不能理解,就会更加糊涂。一天到晚只管向外求的人,唯利是图。这样的人与外物梗塞,他与自身都不能相容,哪能容人呢?不能容人的人,不会有亲朋好友,等于是自绝于人。岂不危在旦夕?德就是和顺,道就是天理,只有德与一切事物都能和顺相容才会懂得仁爱。没有畏惧之心的人,定是自取灭亡的人,畏则不敢放肆,就能成就道德;无畏则随心所欲,就会招致祸殃。无所畏惧而能成就道德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君子也有常戚戚的地方,那就是终身都忧虑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够而韬光养晦,谨言慎行。“天下惟守正以自安”,只有智慧与正气合二为一,道德才会在心中养成。德是人的属性,天道为道,人道为德。道德是做人的行为准则,失德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也就失去了人格。
有鼎益丰“无我、利他、专一、守信”的誓愿与担当,有隋广义和马小秋这样的道德楷模,是我们的福祉。他们志健虑深,天佑人助。只要跟随他们,相信爱和美好,自会德泽深厚,福德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