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Q&A
神州
2019.05.16
《问答神州》本期预告
上周的节目中
我们跟着韩启德院长一起get到一个新词
“科学文化”
也对韩院长和他一连串的“斜杠”们
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在成为“斜杠科学家”之前
韩启德的第一个“斜杠”
是一名医生
从“赤脚医生”到
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怀揣着医者仁心的初衷
这周韩启德院长
会给我们开出什么样的“处方单”呢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给「科学普及」的处方
今年春节贺岁档期间
最引人注目的可能要数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了
这部被誉为开创“中国科幻元年”的电影
既不是五毛钱特效
也不是打着科幻的噱头吸引眼球
韩启德告诉小莉
《流浪地球》是一个标志
它代表着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提高了
中国的科幻电影与科幻文学
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期
人们开始越来越热衷于讨论
科学热点问题
以及自身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也有更多人愿意去做科学普及了
随后在今年4月10日
人类首次拍到黑洞的照片
使得关于“黑洞”科普类的话题
再次登上热搜
能让大家涨知识的科普
当然值得我们转发推广
但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
自媒体行业的冉冉升起
网络上的科普类文章纷沓而至
人人都有麦克风
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不靠谱的导向
大家有没有收到过家里人
给你推送过这样的文章?
我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聊里
给你们随便找几个读一下:
「快看看!132岁老人公开长寿秘诀!这四个习惯不可忽视!」
「专家警告:从今天开始,不要吃这十种致癌物质了!」
「吃大蒜三大致癌隐患,不得不看!转给你爱的人!」
......
每次看到这种标题
我们都会在心里打一个问号
这到底靠不靠谱?我该信谁的啊?
百度一下怎么有好几种说法?
同时也希望这种时候
能有一家权威的“大佬”站出来
给我们一个有品质保障的答案
节目中韩启德院长告诉小莉
在科学普及方面
中国科协已经正在努力
打造一个真正的科普标准
“我们在往那个方向做,比如说我们的科普协会,我们要把最优秀的人要集中起来,形成我们的一些指南、标准,起码还没制定完成的时候,要有批评武器。我们科协这些都是大家公认的科普大家,我们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好的科技人才。所以我们都要把这些结合起来,还有就是推送好的科普内容,如果是我们科协推送出来的,大家就可以看到这是好的。”
开给「诊断标准」的处方
那么为什么靠谱、权威的科学普及
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呢?
韩启德认为
我们的医疗有时候出了问题
并不是因为它的衰落
而恰恰是因为它的发达
人们的期望值过高
甚至超过了医学的发展
可惜医学并不是魔法
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痛苦
在采访中
小莉和韩启德聊到了中国科协的
官方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
里面的文章以风趣幽默的漫画形式
给大家讲述了
很多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
其中有一篇讲到
「甲状腺结节是不是癌症,该不该手术?」
韩启德的观点跟大部分甲状腺肿瘤专家
可不太一样哦:
“诊断出的甲状腺癌,99%是冤枉白做的,原因是我们的诊断标准错了。拿原来的病历,比如说超声波做出来,这是甲状腺癌,再去做手术取出来,第二步做病理,都符合甲状腺癌的标准,但是绝大多数人,你不做手术发现也没事,因为它是惰性癌。但这是‘万一’的事情,现在的问题就是癌症被‘万一’捆绑住了。那你说我不做手术,‘万一’要是恶性的,你没做,你不想另外一个‘万一’,然后你做完以后你没有甲状腺了,你每天要补甲状腺,补多或者补少,这个带来的难受却没有人考虑。我们目前的科学,特别是医学,只有概率的结果,没有绝对的结果。”
如今得甲状腺癌的病人越来越多
在中国每年做甲状腺手术的病人
远远不止两万人
从2010年到2016年的
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来看
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
在我国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但是同期甲状腺癌的死亡率
却没有明显差别
很多病人都被“万一”这个概念捆绑住了
给「所有医生」的处方
大家有没有这种童年阴影
从小到大只要听到“去医院”三个字
就吓得瑟瑟发抖
并且每次到医院
总有种“自己仿佛做错了什么事”
以及
“医生们都好冷漠”的感觉
或者当你挂完号走进医生的诊室
决定把信任交给
这个陌生的白衣天使时
却看到医生翘着二郎腿在打游戏
这种时候除了怀疑人生以外
你对他诊断结果的可信度
会不会也一起大打折扣呢
但是在韩院长看来
医学是有温度的“人学”
每个医生都应该有共情能力
像读小说一样去读病人
医学除了靠技术解决问题
深入病人的内心也十分重要
如果找这样温柔可爱的大夫看病
感觉病都好了一半有没有
除了人文关怀
韩启德还提出
白衣天使们要有“偶像包袱”
穿着邋遢不修边幅可是不行的哦
会大大降低病人的信任感和治疗效果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
在第二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上
他提出推动“叙事医学”
可以帮助医学人文走向临床
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医学人文,你不了解叙事的原理的话,我认为丢失了一个很好的一种概念、理念。医生看的是人,首先理解这个病人的身体以外,你必须理解他的心理,他的情感。当然你会说话不光是个形式,他内心还是真的要对病人那种感情有共情,有对人文的关怀。上级大夫怎么看病的,学生自然就会怎么样。我身上就能看到上一代的痕迹,一个医院有一个医院的文化、传统。比如说,你到协和去,起码你听不到吵吵闹闹,医生说话都是平静的,这都是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这是不是医学人文,我认为是文化范畴的。”
· · · · · ·
更多精彩,敬请收看:
2019年5月17日首播的:
凤凰卫视《问答神州》吴小莉专访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
创始院长韩启德(下)
编导:郑书筠
编辑:苏珍妮、脱润萱、周师琦、巴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