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位于伦敦东南55英里,从伦敦前往的火车很多,好几个车站都有。小镇虽不大,却也有两个火车站,其中东站在小镇南边,西站在小镇北边,不明白当初为什么没叫南站、北站。我在地图上看了一下,两个站与主教座堂的距离差不多,东站一出站就是城墙,顺着城墙走比较不容易迷路,而从我们在伦敦所处的维多利亚火车站出发的列车大多经停的也是这站。果然,来到坎特伯雷一出火车东站,对面便是过街天桥,桥的另一头直接就搭在城墙上了。
顺城墙向东北走到头是小镇东口的圣乔治街,沿街向镇子里走,一股闲适安逸的气息扑面而来。街当中立着个圣乔治塔,塔西不远有个花卉市场。周六的上午,来逛早市的老街坊们正不慌不忙地挑选着鲜花。看他们专注的样子,感觉这才是他们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们向西一路闲逛,走到前边不远一个向北的岔口时,猛然看见主教座堂的院门。门上方那个摊开双手的耶稣,仿佛远远地在迎接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客人。
这座大门最早建于16世纪初的都铎王朝时期,门上方正中是亨利七世的盾徽,两侧有代表都铎王朝的玫瑰与吊闸标志。据大教堂的官方指南介绍,这座门很可能是亨利七世为纪念自己的长子亚瑟(Arthur Tudor,1486-1502)而命人修建的。看过《亨利八世》电影的人可能还有印象,亨利七世临死前一直在念叨亚瑟的名字,可惜他最器重的这个长子16岁便夭折了。
大门在1931-1973年间经历了漫长而细致的修复,天使、盾徽和窗饰等繁复的雕刻显得与众不同。中间的耶稣是1990年按原样重塑,它没有采用惯常的受难形象,而是复活后重返人间的样子,不知是不是与亨利七世对亚瑟的思念有关。
售票处就在这个门洞下方,门票12.5英镑,中文的观光指南小册子3英镑,我的部分讲解参照的正是这本指南。我们去的当天教堂外部还处于修复工程中,因此这里选配一张官网照片。
这座教堂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596年,罗马圣安德鲁本笃会修道院院长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Canterbury,?-604)被教宗格里高利一世(Pope Gregory I,540-604)派到英格兰传教,次年他在此对一座旧的罗曼式教堂进行改建,同一年他成为这里的首位主教。自此以后,教堂经历了多次改建,建筑风格也从罗曼式变成了哥特式。西门旁的北塔直到1834年才落成,是教堂主体建筑的最后一块拼图。
从西南门廊进去首先看到的是中殿,重建于1377-1405年。天花板上垂下的一百只玻璃瓶是2018年新制作的艺术品,用以纪念一战胜利一百周年。玻璃瓶做成骨灰坛的样式,希望和平中生活的人们缅怀那场战争中的死难者。一百只玻璃瓶构成一艘船形寓意将远离家乡的烈士亡灵带回到这个神圣安全的地方。事实上,英文里Nave(中殿)一词恰好源自拉丁语Navis(大船)。
中殿北侧有个圣水盆,是罗彻斯特的主教于1639年献给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据说1643年曾被清教徒打碎,后被教堂人员藏起,风波过后才被重新修复。圣水盆的顶部装饰着四位福音书作者和其他使徒的雕像。
站在中殿中央回望西窗,它的部分玻璃制作于12世纪,是英国最古老的彩色玻璃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底部那幅“掘地的亚当”,作于1176年前后。
向东走,在靠近十字翼的地方有个罗经盘。镶在地面上的这个铜质罗盘象征全世界英国国教教派,以坎特伯雷大教堂为主教堂。上面的希腊语为“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出自《约翰福音》)。
前方网格状的拱门是1495年加筑的,为的是加固两旁的束柱以承担新建中塔的重量。
我们走到这里时,一位黑衣白发的牧师登上左前方的讲道坛。这座教堂每小时都会有牧师带领大家祷告,参观的游客只需保持安静即可。
这个哥特复兴式的讲道坛为英国建筑家乔治·博德利(George Frederick Bodley,1827-1907)于1898年设计,突出刻画了与坎特伯雷大教堂有关的几位圣徒,正中则雕刻着基督受难。
西北耳堂就是著名的殉教地,1170年12月29日,亨利二世(Henry II,1133-1189)的骑士们从门外冲进来,当时的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1119-1170)正在这里准备晚祷,骑士们扑上前用乱剑将其刺死。
亨利二世是开创了金雀花王朝的国王,但当时政教分离,国王与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主要原因是国王希望取消教会拥有的部分特权,而贝克特却坚决抵制。分歧最大时,贝克特一度离开了英国,后来经罗马教宗派特使调停才使贝克特重回坎特伯雷。但是没过多久,亨利二世想立自己的儿子幼王亨利(Henry the Young King,1155-1183)与他共治,遭到贝克特的反对,于是亨利二世撇开贝克特,直接找当时在英国地位仅次于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约克大主教、伦敦主教和索尔兹伯里主教为他的儿子完成了加冕。没想到贝克特一点儿都不示弱,当即决定开除以上三位主教的教籍。气急败坏的亨利二世冲着手下说了这么一句:“Will no one rid me of this turbulent priest?”(难道就没有一个人能让我摆脱这个麻烦的神父吗?)有时候事情坏就坏在揣摩领导意图的马屁精身上了,国王手下的四个骑士觉得自己立功的时候到了,摆脱不就是除掉吗?继而就发生了前面说的乱剑刺死大主教。
刺杀大主教一事震惊了整个欧洲,罗马教宗将贝克特封为殉教的圣人,并扬言要对亨利二世处以绝罚(开除教籍),国王的儿子们也趁机开始谋反,亨利二世迫于国内外的压力不得不屈服。他亲赴坎特伯雷,脱去上衣赤脚走到贝克特的墓前跪下忏悔,并表示要领导十字军东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剑尖祭坛制作于1986年,四把剑的造型象征当年刺杀大主教的凶器,剑尖被涂成红色,仿佛还滴着鲜血。之所以取名“剑尖祭坛”是因为据传当时刺杀贝克特的一名骑士因用力过猛而将剑尖断在了石头地面上。
这间耳堂里还有其他一些主教的墓,在正对剑尖祭坛的墙上有个巴洛克式的纪念牌,牌子下方的小天使头像非常特别,它瞪着双眼望向祭坛,仿佛受到了惊吓或者看到了某件不该看到的事。
据教会保留的刺杀贝克特事件的目击者证词,四名骑士轮番用剑刺向贝克特的头,贝克特的主教冠被砍掉,脑浆和鲜血淌了一地。下一期我将带您走入地宫,探索隐秘的小礼拜堂;走到唱诗班席位区和后殿,欣赏教堂的天顶和花窗,敬请期待。
举报/反馈

书虫游世界

1.3万获赞 1.7万粉丝
华文世界最具知识性的旅游专栏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