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9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记者赵琬微)在印度,有一种乐器名为桑图尔,由近百根琴弦精巧组成,用手持的击弦工具演奏。它起源于古波斯,与我国传统乐器扬琴同宗同源,是一件世界性的民族乐器。
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月宁在海外第一次听到桑图尔的现场演奏时,就被它的声音深深打动。
“从外观上看,桑图尔与中国扬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形制、技法、音乐风格又有诸多区别,这种遥远的‘相似性’真的很神奇。”刘月宁说。
史料记载,扬琴于明末清初传入我国南方地区,并实现了本土化与广泛传播,成为琴书、说唱、戏曲表演中常见的伴奏乐器,是我国民族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2013年12月21日,在印度中部城市那格浦尔,中国扬琴演奏家刘月宁(左一)在音乐会后向印度观众介绍中国扬琴。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典型代表,人们能用扬琴演奏《映山红》《将军令》《林冲夜奔》等脍炙人口的名曲。
鲜为人知的是,在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扬琴家族的身影。不仅印度的桑图尔与中国扬琴同宗同源,扬琴的“亲戚”还很多,它们外形相近、名字各不相同。
“扬琴”在东欧被称为“钦巴龙”、西欧称为“哈克布瑞特”、西亚和南亚称为“桑图尔”、墨西哥称为“萨特里”、英语区称为“德西玛”等……刘月宁介绍,每一种“扬琴”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印度,这件乐器的演奏就体现出宗教音乐的特征, 出现在冥想、祷告等场合。在伊朗,它更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情。
为更好地挖掘扬琴艺术的文化内涵,刘月宁先后前往匈牙利、印度、伊朗、美国等国音乐学院交流研学,吸纳各国音乐特色,不断探索、丰富中国扬琴的表现力。数十年来,她如同“蜜蜂”般在世界不同角落辛勤耕耘,采集、传播音乐的种子。
2016年5月3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李斯特音乐学院,中国著名扬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前排右二)率领团员与匈牙利著名钦巴龙(匈牙利扬琴)演奏家鲍洛格·卡尔曼同台献艺。新华社发(彭思摄)
在印度,刘月宁在德里大学音乐系研究桑图尔,并辗转各地演出,与当地演奏家切磋技艺。在音乐创作上,她还尝试将扬琴与塔布拉鼓、西塔尔和萨罗德等当地乐器创新结合。她还吸纳印度民乐即兴表演的特点,创作了即兴变奏的中国民歌《小白菜》。
在伊朗,她带领“茉莉花”扬琴重奏团和“小茉莉”扬琴艺术团举办了《丝路琴缘》《千年回响》和《喜相逢》等主题音乐会,用行动向这一乐器的起源地致敬。在音乐会上,中国扬琴和伊朗桑图尔演奏家合作演奏的伊朗民间音乐《稻田》,融合了两个国度的音乐特色,令人惊叹。
通过与不同国度的音乐家同台演出,中国扬琴的发展繁荣面貌也呈现在世界面前。
在中国演变的数百年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扬琴在制作、演奏、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
“就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我们国家的扬琴传播最广,也最成体系。”刘月宁说,在许多国家仍然活跃着扬琴的“身影”,无论从人才培养体系,还是教材的丰富性看,中国扬琴正成为世界扬琴家族的领跑者。
2016年5月2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中心,“中国扬琴获奖师生欧洲巡演团”团员演奏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新华社发(李震摄)
“许多外国朋友听完中国扬琴演奏后,几乎异口同声地夸赞扬琴的音色很美,音乐很甜,表现力强。”多年对外交往经历,让刘月宁体会到音乐非凡的沟通能力,“即便在语言不通的时候,音乐也可以跨越国界,把人心拉得很近。”
2018年,亚洲扬琴协会在北京成立,刘月宁与扬琴演奏家、指挥家吴朝胜共同担任会长,协会还吸收了印度、伊朗等国的专家,成为扬琴演奏家、理论家共同构筑的分享扬琴音乐之美、探讨对话的平台。
“2019年8月,第三届国际扬琴节将在北京举办,其中将开设伊朗扬琴专题学习班。”刘月宁说,活动还邀请了日本、奥地利、美国、印度等国家的业内人士参加,希望共同推动扬琴在世界各地的交流、发展与传播。
2013年12月20日,中国扬琴演奏家刘月宁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市为观众表演。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经典和需要传承的独特内容。
“把我们优秀的、经典的文化传承下来,并与世界分享,把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引进来,学习互鉴,这就是我的音乐梦。”刘月宁说,“与世界不同体系的扬琴家族进行深度交流,共同挖掘与传播这门乐器的魅力,让我感到很幸福。”
举报/反馈

新华社新媒体

4139万获赞 369.6万粉丝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实时发布国内外重大新闻
新华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