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7 09:58 | 义乌商报
冯宝贤细心地为冯泽芳人像拭去灰尘。
“冯泽芳是我的亲大伯,照看他的故居就是照看我自己家的老房子,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中国著名棉花科学家冯泽芳的故居位于义乌赤岸三村一小胡同里,冯泽芳79岁的侄子冯宝贤每天都准时到故居打扫卫生、检查有无破损,有时他还负责接待慕名而来的游人,为他们讲述冯泽芳在此屋居住期间发生的点滴往事。
自出生至今从未远离故居
冯泽芳故居门前的石刻。
冯宝贤每天照看的是一栋典型的土木结构老屋。故居大门处立着一块“冯泽芳故居”石碑,老屋一楼正中央摆放着冯泽芳的人像。作为冯泽芳的侄子之一,冯宝贤自出生至今,从未远离过这故居,他把看护故居作为自己的使命,倾注一生的心血,将冯泽芳故居保存完整,为后人留下这处值得缅怀的先贤文物。
据冯宝贤介绍,冯泽芳故居是在他出生前就建成的。1899年,冯泽芳出生在义乌市赤岸三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从小资质聪颖,又勤奋好学,家人供养他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冯泽芳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他排行老四。为了让家里几个孩子都能顺利娶妻生子,冯泽芳的父亲建造了这栋两层楼的木房。“当时,我大伯、父亲以及叔叔三兄弟都住在这屋子里,而大伯冯泽芳的婚房就在二楼尽头处。”冯宝贤回忆道。
“我大伯对家人一直都很好,我也一直记着大伯的恩情。”冯宝贤说,他是在这间故居里出生的,小时候因家境贫寒,他和哥哥都已失去继续升学的机会。冯泽芳看在眼里,竟不声不响地每学期提供5块钱供冯宝贤的弟弟读书,有时候他还会亲自教他们学习,冯泽芳谦逊和勤奋的品质对冯宝贤影响深远。
故居几遇大火都幸免于难
后来,冯泽芳因工作原因举家搬迁至南京。这期间,冯宝贤与他的兄弟们一直守护着这栋老屋,这里也成了冯泽芳老家唯一保存完好的故居。多年的坚守并不容易,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故居曾经历过多次火灾,但有冯宝贤和家人们的守护,故居一直保持完好无损。
“以前这里着了好几次火,风一吹,周边的房子全都着起来了,太吓人了。”冯宝贤说。1988年的一天,故居周边有一处房子突然着了火,冯宝贤见状,立马带上工具上房顶灭火,阻断了火势的蔓延,保住了这栋老房。两年后的一天,故居西侧的一栋房子又遭遇火灾,火势迅速延伸到故居北侧附近的房屋,眼看大火马上就要烧到故居了,冯宝贤拿了灭火工具,毅然爬到故居西北角的墙壁上去扑火,直到火花被彻底扑灭。灭火时,冯宝贤受到烟雾的熏蒸,影响了视力,双目突然失明,直到10天后才恢复正常。
随着时光的流逝,从大火中抢救下来的故居也开始慢慢老化。房顶的瓦片破了,冯宝贤自己买来新瓦修缮;墙角的木头松了,冯宝贤砍来新木头补上;地面上出现了裂缝,冯宝贤又用混凝土硬化修补……故居的一砖一瓦,一枝一叶,冯宝贤再熟悉不过了,每次修缮,他都尽量不改变故居原来的样子。2011年,赤岸镇政府出资将冯泽芳故居修缮了一遍,故居也被列为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多年前,冯宝贤一家从故居搬了出来,他哥哥和嫂子仍住在故居里面。即便如此,冯宝贤还是每天到故居打扫卫生,这栋建于民国时期的排三两厢的独户老屋永远是他心目中的家。
向孩子们传导先贤好品质
2001年,冯泽芳的一位留美学生王梅园为了报答恩师曾经对自己的帮助,千里迢迢找到了冯泽芳故居,见到冯宝贤时,他激动地将特意带来的1万美元爱心款交给冯宝贤,希望作为基金帮助更多孩子实现梦想。
“我是个农民,不懂得怎么理财,但我知道这基金该发给谁才有意义。”冯宝贤说,他把这笔基金存进了银行,把利息取出来如数交给当时的赤岸小学校长。从那时起,赤岸小学每学年的休业式上便多了一项流程,为学生发放“泽成奖学金”。该奖学金设立一、二、三等奖,金额分别为100元、80元、60元人民币,发放标准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科竞赛、艺术比赛、学生综合素质等等。每年发放奖学金时,学校还邀请冯宝贤到场,由他把奖学金发到孩子们手中。
“休业式结束后,我们还会组织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前往冯泽芳故居参观并打扫卫生,让孩子们学习先贤冯泽芳的优秀品质,懂得这份奖学金的意义。”赤岸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冯宝贤老人经常给学生们讲冯泽芳的故事,学生们听了受益匪浅。从2001年至今,冯宝贤已连续18年为赤岸小学的学生发放奖学金。
“我要在这里讲好冯泽芳的故事,传承先人贤德,教育后代,让冯泽芳的精神永存。”冯宝贤说着,拿来一块软布细心拭去冯泽芳人像上的灰尘。
(原标题《赤岸七旬老人冯宝贤: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最美在身边】倾其一生守护冯泽芳故居》,原作者王佳丽。编辑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