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不仅仅是由70多亿个个体组成,它同时还包括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万个地方性社区,2000万个经济组织,以及几亿个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想要了解这些群体是如何影响个体的,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家把群体定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较长时间里进行互动并相互影响。群体成员把同一群体中的人看做“自己人”而不是“陌生人”。人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以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成就需要以及社会认同的需要。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主张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性化。
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和同伴一起跑步时,我们会跑得更快;孩子在幼儿园吃饭时,会比自己在家吃饭要吃的更多更快。他人在场时,哪怕他们只是作为单纯的旁观者,人们就会进入一种唤醒状态。这种唤醒能够促进正确的优势反应,提高作业成绩。但是这种积极的影响仅仅在人们进行简单或者熟练任务时才会发生。当我们处理困难或者不熟悉的任务时,唤醒会引发紧张,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优势反应,作业成绩反而会降低。社会助长作用在动物身上同样会发生。
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身处一大群人之中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有时候庞大的观众群体所激起的唤醒状态和有意注意,甚至会干扰熟练掌握的,自动化的行为。例如面对一大群听众时,我们很容易结巴或者忘词。除了人数这个因素,拥挤也会增强唤醒状态。待在拥挤房间中的参与者,他们的唤醒指标更高,更兴奋,同样在完成复杂任务时也更容易出错。
为什么在他人面前我们会变得振奋呢?有证据表明可能是以下三个因素导致的:
评价顾忌观察者在场使我们焦虑的原因在于我们想知道别人是怎样评价我们的。如果人们认为在场的观察者正在评价自己,那么他们的优势反应就会明显改善。他人评价引发的自我关注也会干扰我们熟练掌握的自动化行为。例如,过分关注自己的篮球运动员,常常在关键投篮时无法命中。
分心当我们既要注意他人,又要注意任务时,认知系统的负荷就会过重。我们就会受分心的影响,引起唤醒。在赛场上,其他分心物的出现,例如光线突然变强,也有可能引起唤醒。
纯粹在场即使没有评价顾忌和分心,他人的“纯粹在场”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唤醒。这可能是因为集体活动促进了内啡肽的分泌。
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体减少努力
社会助长作用经常发生在人们为个人目标努力的时候。当人们与其他人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时,由于个人的努力无法单独进行评价,个体的反而会产生懈怠。有趣的是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的懈怠,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认为自己付出了单独完成任务时同等的努力。
个体一旦受他人观察,评价顾忌会有所增强,社会助长作用就会发生;个体一旦消失在人群中,评价顾忌就会减小,社会懈怠就发生了。因此使个体作业成绩可识别化是避免社会懈怠的一种有效策略。
社会懈怠现象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出现,不过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表现出的社会懈怠不如个人主义文化下的强烈。这可能是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对家庭和集体的忠诚在起作用。同样个人化程度较弱的女性其社会懈怠的程度也不如男性强烈。
当然,群体性工作也不总是引发个体的偷懒行为。当群体目标极具吸引力,任务具有挑战性和参与度高的特点时,团队精神会维持并增强个人努力的程度,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样,如果群体的每个成员都很认同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与群体不可分割,那么这种凝聚力也会减少懈怠,提高个体的努力程度。
举报/反馈

望舒的解忧铺

5731获赞 740粉丝
若透过文字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那么山水温柔, 你也温柔。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