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敬群
梁思永(1904—1954),广东新会人,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考古学硕士,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著作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1931年10月,在河南安阳参加殷墟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后,梁思永与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者吴金鼎一起来到济南。
据山东图书馆馆长王献唐《顾黄书寮日记》载,
10月6日:“吴禹铭(金鼎)及梁思永等来访,参观古物。”
10月7日:“吴金鼎、梁思永来,同游市肆、古玩肆。”
10月8日:“(王献唐)至历城县署访其秘书,嘱托速办龙山发掘保护事。”
【左起梁启超、梁思成、梁思永】
王献唐是山东古迹研究会委员兼秘书,梁思永和吴金鼎来晤,正是商讨城子崖第二次发掘事宜。
王献唐到东郊历城县政府接洽,是因为城子崖当时属历城县管辖。
就在他去历城县署找县长秘书联系的当日,梁思永主持的城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拉开帷幕。
梁思永是一位真正受过考古学训练的独特“海龟”,在田野考古发掘方面,他比其他“海龟”和“土包子”学者都更胜一筹,即使主持城子崖遗址第一次发掘的考古学家李济,亦不能与之匹敌。
梁思永带领吴金鼎、王湘等人,开凿了90条探沟,采用西方最先进的科学考古方法──“地层学”,依照遗址不同文化堆积的不同土质、土色、包含物来划分文化层,证明城子崖与与殷墟两地的黑陶文化基本相同,从而将其命名为“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殷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前驱,有着一批绝美的陶器……这批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又有‘黑陶文化’的称号。”(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
这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发现的又一重要远古文化。
“地层学”考古技术在龙山的运用,也为中国考古树起一座里程碑式的坐标。
梁思永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城子崖──山东历城龙山镇黑陶文化遗址》。
田野考古是极其辛苦的。
在城子崖发掘后期,一场大雨淹了一米多深的探坑。
时天气日渐寒冷,时间耽搁不得,梁思永决定借用老乡的水桶将水排干。
【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考古发掘】
他第一个跳进水坑,将雨水一桶一桶地提出,又趟着泥浆,一点一点地徒手向下挖掘,泥水溅满一身。
一年前,他在黑龙江昂昂溪五福遗址也经历过相似情况。
梁思永与助手每次往返于乡村住地与遗址之间,都必须脱掉鞋袜,裤脚卷到大腿根部,光脚趟着冰凉的积水而过。
10月31日上午,王献唐偕栾调甫、李惜吾来到龙山,发掘工作“适于今日结束,将所掘古物装箱,预备明日运济。”
11月2日,梁思永回到济南市区。“吴金鼎、梁思永来谈,即邀丁希农同至东鲁饭庄午饭。”(王献唐《顾黄书寮日记》)
一年后,梁思永在进行田野考古时,患感冒无暇治疗转成肋膜炎,胸腔积水险些不治,经过抢救才保住一命。
为进一步探索龙山文化,梁思永1936年重来山东,当时脸色苍白,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
5月11日,梁思永等来到山东图书馆,与王献唐接洽赴日照两城镇瓦屋村、大孤堆遗址考古事宜。
王献唐邀请梁思永及其发掘同仁在东鲁饭庄共进午餐。
1936年夏,梁思永又在日照市西北的两城镇西北岭一带,主持发掘了瓦屋村、大孤堆的龙山文化遗址,对龙山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由于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和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各有各的明显特征,被梁思永等学者分别称作“两城镇类型”、“城子崖类型”,也叫“鲁东类型”、“鲁西类型”。
梁思永对二“城”二“鲁”两大类型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贡献,也就成为考古学界的美谈。
因此,“龙山”原来章丘这个微不足道的小镇名字,顿时蜚声中外。
1939年,梁思永在第二次太平洋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他的重要论文《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
文中汇报了在章丘等地考古发掘全部工作的心得,不但对龙山文化作了综合性的论述,而且对不同区域类型的龙山文化提出预见,从而受到各国同行的高度赞扬。
诸多史实说明,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这一家的两代人,都是恩及济南文物古迹的好学者。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