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这是个经典的哲学问题。对于“我”,我们似乎很了解,却又似乎什么都不了解。
那什么是我?我是谁?这些问题的不断审视,有助于我们对自己能够有更多的了解,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石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给我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景色。
世上最难参透是人心,不只是他人心,更是自我心。内心的复杂性导致了很多人能够知人却不能知己,能够解人却不能解己,能够渡人却不能渡己。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关联。人因为有感官,对外在能够产生感觉,进而使神经系统产生刺激反应。
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导致我们很多自然学科的基础实际是不牢固的,而在自然学科基石上的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更加难以触及真正的根源。不禁感叹:下难懂地,上困知天;前未晓古,后迷所来;宏不通宇,微莫道丝;雾中识外,透己观心;触无边缘,万皆中间。
自然科学中,随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深入,很容易就发现,数学有着严格的逻辑,物理上空飘着乌云,化学充斥着经验公式,而生物更多是现象的描述,有输入有输出,却远未到科学的阶段。
中国的分科严重割裂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虽然仿佛没有产生大的问题,但往往站在不同学科的角度,就会对很多事情产生深深的疑惑,比如高考地理算文科,这地震预报能搞好?做科学不是写文章,半路出家如果不能从最基础补课,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集体半路出家,那更又可能不是去补课,而是从强烈的团队互相伪认同提升到整体深信不疑。
而心理学更是极度复杂,既属于自然科学也属于社会科学。它由生物产生,却在物质基础上产生意识,进而产生认知、情绪和行为。而这每一个词都是那么的常见却又那么深奥,让人难以从本质中对其产生深刻的理解。
最早接触的心理学著作是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当时看得我是整个懵擦擦,这怎么什么都跟性扯到了一起?之后,又接触到他提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
本我为与生俱来的,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日后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为基础而发展。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即是人本。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其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这就像我们小学写作文,老爱用内心里白兔与黑兔打架来描述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但这不够,应该是三个兔子才对,本我和超我是打架的,自我是劝架的。人是个复杂的矛盾体。
每个人的行为是由心理推动的,不同的人可以有相似的行为,但相似的行为背后却可能完全不同。一个人疯狂打拼,可以是为了出人头地,可以是为了自我实现,可以是精神空虚,也可以是受到刺激后的严重偏激。一个组织群体对目标的认同,一定不是表面的认同,而需要是真正的认同。
人心生人性,人性生人欲,人欲生人行。从格心、格性、格欲、格行起,再知心、知性、知欲、知行承,继修心、修性、修欲、修行转,得正心、正性、正欲、正行合。
我是谁?
我是一个基于物质组合产生心思、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复杂体。心理的细微变化就能够对我们对外在信息的认知产生极大的差异,但现实社会我们更多是戴上了不同的面具,无法很好的做好自己。由于面具的影响,不同场合极易出现不同的情绪和心情,甚至无法自控。
前期对近十二年所写诗词进行字频分析,199首诗词,“心”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达到110次。了解心理学让我对内心有更深刻的了解,真正认识自己,和自己做朋友,实现自我。
这个复杂体在充斥心理活动35年以后,开始从心理学层面思考: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