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大叔挥锹培土
两地群众共栽植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四月的黄河沿岸,绿柳垂丝,山花烂漫。4月25日,黄南·海东共建“民族团结林”植树造林活动在省道203线尖扎县西砂石料场启幕,来自两地700余名汉族、藏族、回族等群众及党员干部齐聚现场,共栽亲情树、共建团结林。
草木吐绿,人声鼎沸,到处是忙碌的劳动景象,“民族团结林”造林行动在一片喜气祥和的氛围中开展,干部群众共同看着“民族团结林”的揭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这也掀开了化隆、尖扎两县的睦邻关系和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同饮一江水共建团结林
当天一大早,尖扎县团结村的东智穿着民族服装早早来到植树现场,等候着化隆的朋友们过来植树。“做生意时候认识的回族朋友,我们一起在两地维持着良好的关系,共同赚钱,已经成了互相信任的生意伙伴了。”东智高兴地告诉记者。
彩旗飘扬、横幅高挂,汉族、藏族、回族等群众干部一起互帮互助,从整地挖坑、栽植树苗,到扶正压实、堆起围堰,各道工序一丝不苟,整个植树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自发前来参加植树造林的化隆县群科镇则塘村村民马沙力海,对植树造林有着深刻的感受:“随着两地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两地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团结。此次共建民族团结林意义重大,既见证了我们双方的友谊,又能守护我们未来的安定,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义务植树当中。想要真正实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建设、去守护。”
“黄南与海东共建民族团结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标语的植树现场,彩旗飘扬、人头攒动。在植树过程中,大家不畏辛苦,以极大地热情投入进来,充分发挥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展现出一派昂扬向上的新景象。虽然,当天气温高达30℃,植树现场乱石嶙峋,很多石头和砂石的艰苦环境给植树带来了困难,但两地的群众热情丝毫不减,有的小心翼翼往坑里垫土,有的高举铁锨挖坑,有的栽树……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干劲十足,挥洒淋漓地完成了此次植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劳动,几万余株树苗迎风挺立,在明媚的春光下形成一道绿色的风景线,为两地边界增添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
看着一排排树苗像一个个士兵挺拔地“站”在那里,大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它们将来会保护两座城市的生态环保线、守护共同的家园外,也像旁边的黄河大桥一样连接了两地人民群众的心。
“两个地方的各族人民共饮一江水,共同繁衍生息。当前,正值全省上下深入开展国土绿化之际,海东和黄南两地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两地民族团结进步这一永恒的主题,在两地各族干部群众的见证下,共建民族团结林,对两地干部群众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友谊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对推动两地改革发展稳定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海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马秉仁说。
记者在活动现场了解到,此次造林绿化总投资680万元,将完成造林绿化451.5亩,栽植青杨、山杏、油松、圆柏、花灌木等7.5万多株。
“种”下一片绿色“长”出万古和谐
历史上,化隆、尖扎两县同根同源,特别是两地的回、藏两个民族,在民族融合发展的历程中书写了友好和睦、携手共进的光辉历史,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
记者在植树现场看到,很多回族群众用藏语跟当地群众交流,互相配合,挥锹铲土、堆起围堰、洒水浇灌,合力栽下一株株小树。据尖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诺布尖措介绍,虽然两地的边界问题由来已久,但这些年来在两地党委政府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边界纠纷问题得到了充分化解。此次共建“民族团结林”有很多两地的老百姓参与,都想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希望共同守护两地坚守下来的情谊。
“自从边界矛盾少了,去化隆办事、做生意的人多了,两地边界上的群众关系也越来越好了,两地各族群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本来两地人都是喝着黄河水生活的,早就应该这样和和睦睦过好日子啊。”尖扎县村民三智看着栽好的“团结林”意味深长的说。
化隆与尖扎两县之间行政区域界线全长约99公里,两县地界纠纷延续时间长、矛盾焦点多、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是影响黄南、海东两地边界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隐患。近年来,市(州)、县两级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省民政厅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海东、黄南两地作为友邻,坚定守好社会稳定底线,市(州)、县层层召开联席会议强化互通机制,按照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的原则,积极做好群众工作,加快推进两县谈判,为协议达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现场,来自化隆的回族群众马生德与尖扎的藏族群众曲卓合力栽下了一棵棵油松。当记者问起栽树的意义时,马生德感慨地说:“植树造林不分民族,民族团结不论地区,我们要让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让一代又一代人看到两地群众和睦相处的景象!”
省民宗委副主任宁海鹰说:“希望两地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以此次共建‘民族团结林’活动为契机,共植绿色,共建和谐,衷心祝福两地群众的感情像栽种的树一样越扎越深,两地的发展像民族团结林一样枝繁叶茂,共同奏响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乐章。”
植树造林结束时,很多群众久久不愿离场,有的在民族团结横幅上签名,有的在“民族团结林”石碑前合影留影,有的在微信上晒民族团结进步的图片……
黄河水东流不复返,但海东与黄南的交界处,“民族团结林”成为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