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是江南历史上最富庶的小镇,也是中西合璧、藏龙卧虎的巨贾古镇,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祥地之一。南浔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皆指南浔富商巨贾)的财富典故,昭示了这块土地上耕桑以富,丝商起家者多如牛毛;沿河而立的青石门楣里,西式古典建筑则向世人展现了南浔商贾的国际视野,传达着远非一个乡野小镇所能拥有的世界性的奢华和靓丽。同时,处处倚河而筑的明清中式建筑,浮雕窗棂、古典门洞,又无不透露出南浔对中华民族儒家传统思想的传承。
如今的南浔老宅,外观大多清明淡泊,内里透出宁静平和,但几乎每一栋老宅都有一双洞穿世事的眼睛。它们大多时间低调地垂着眼睑,却掩盖不住曾经有过的富贵荣华,遮蔽不了与生俱来的皇天后土。深入骨髓和血脉的一种气度,让它拥有了与其他江南古镇绝然不同的气象。
作者:袁 敏
小莲庄——
刘镛的私家园林
在南浔众多的老宅中,最美丽、最优雅,规模也最大的,首推小莲庄。
小莲庄位于南浔镇西南的万古桥西,为晚清时期南浔俗称“四象”之首的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该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经刘家祖孙三代数十年经营,在刘镛长孙刘承干的手里,于1924年最终落成。
小莲庄占地27亩,除庭院外,建筑面积达17000多平方米。因刘家仰慕元朝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羡其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
庄内有一大片波光凌凌的湖水,湖中种满了荷花。荷花湖四周垂柳依依,花木葱茏,亭台楼阁,水榭长廊,更有扇亭、石牌坊、假山、竹林。尤其让人留有深刻印象的,是园子西边由数十棵古香樟树组成的古树回廊。
荷花湖南岸主体建筑“退修小榭”,临湖而建,设计精巧,是江南水榭建筑的精品。此榭的溪曲廊连“养新德斋”,是主人的书房,因院内多植芭蕉,故又名“芭蕉厅”。
荷湖北岸外侧为鹧鸪溪,沿溪叠有假山并植矮竹护堤,堤上建有六角亭。堤东端建有西式牌坊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著名学者郑孝胥所书。
荷湖东岸,原建有“七十二鸳鸯楼”,抗战时被毁,其南侧有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枝叶茂密,伸达五曲桥顶。每到花季,即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桥顶,美不胜收。
荷湖西岸有一较高的建筑“东升阁”,俗称“小姐楼”,是座西洋式的楼房。室内用雕花圆柱装饰,窗的外层用百叶窗遮光,为法式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可以想象,刘家小姐在此吟诗作画,是何等地惬意风雅。
西岸另建有“净香诗窟”,是主人与文人墨客吟诗酬唱之处。岸内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刻石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刻工精妙,字体遒劲,文采飞扬,与宁海《渤海藏珍》帖石并称于世。同时,为不使长廊有长而呆板之感,北以桥亭为端,中隔半圆亭,南以扇亭为终,并接引家庙。
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与园林长廊一墙之隔,系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正厅面阔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四间,内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荣耀;次间进深六柱。馨德堂在家庙正厅的北侧,为楼厅建筑,底层面阔三间,周转卷棚轩廊,上层四周有宽大的周转廊,故俗称“走马楼”。堂内装饰十分讲究,门窗棂心都用硬木雕出钟、鼎、钱币等博古纹饰,四周以卵石瓦片花街铺地。后院树木参天,湖石叠峰,清静幽雅。
小莲庄的精粹,在我看来当属藏书楼“嘉业堂”。
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珍藏有宋版本木刻《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两侧的“诗萃室”,存放古本诗词,主要收录清人集部和主人父子所编之《清朝正续诗萃》。楼上的“希古楼”,存放经部古籍;外设一间“黎光阁”,存珍本《四库全书》1954册;内设正房“求恕斋”,曾用来存放史部古籍。
藏有如此众多的稀世古籍,嘉业堂的身份地位显然不可与一般名人老宅相提并论,多少年来,这里一直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原主人将它捐赠给浙江图书馆,使其成为国有图书馆的一个分部。现在,嘉业堂藏书楼正以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的双重身份,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和游客,它散发出来的幽幽书香,无疑给美丽的小莲庄增添了不少文化魅力。
张氏故居——
近现代史上的家族传奇
与小莲庄的美丽优雅相比,另外两座名人老宅则更显沉稳、厚重、气宇非凡——一座是张静江故居,另一座是张石铭宅邸。
张静江和张石铭是堂兄弟,都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孙辈。虽是兄弟,但两人追求不同,一个热衷政治,一个醉心文化收藏,并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到了顶尖。
说起来,南浔张氏家族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部传奇。这个家族摇着小船一路走来,从江南古镇南浔走进上海;又从上海走向法国、美国等西方世界,成为在上海滩呼风唤雨、对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一大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功业多面且非凡,其在近代工商、金融方面所做的卓越开拓,在中国文物收藏上的巨大成就,以及对辛亥革命的卓越贡献,非其他家族可以比肩。
张静江从小就继承了祖辈的血统,成人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自己的祖父更为家族门楣增光。20世纪初,张静江成为江浙财团的四大亨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称其“二兄”、“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奉其为“革命导师”;陈果夫视其为“党国理财第一人”;毛泽东也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1906年春,他邂逅孙中山,开始从事反清斗争,为孙中山出谋划策,并倾家产资助革命。孙中山逝世后,他力挽狂澜,在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期间,对蒋介石倾囊相助,并为其攫取党政最高权力不遗余力。
如此一位在中国政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人物,其故居却依然保持着祖上低调内敛的风格秉性,正门只是一个小小的石框、两扇黑色的柴门。如果不是石框上方“张静江故居”的横额,我们还真无法把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就像南浔任何一个普通人家的门脸,和张静江的赫赫声名联系起来。
同是张氏家族第三代传人的张石铭,走的却是与堂兄弟决然不同的道路。他虽然继承了包括丝绸、盐业、钱庄、信托、房地产等大量产业在内的祖业,也经营得井井有条,但他真正的兴趣和志向却不在经商,视钱财淡若浮云。张石铭把自家的产业交给手下打理,自己如闲云野鹤般在收藏界穿行,投入大量精力财力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不但是杭州著名的文化地标西泠印社的发起者和赞助人,还和吴昌硕等诸多文化名人交往密切。
显然,与张静江相比,张石铭对政治没有那么多激情,而将更多的情怀投于文化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志趣的各异,也让张石铭的旧宅呈现出与张静江故居完全不一样的风格景致。虽然哥俩共同传承了祖先的低调内敛,但在楼宇建造风格和内部的使用需求配置上,却大相径庭。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所受的不一样的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南浔的老宅还有无数,虽无法一一道来,但有心人可以慢慢地寻找,一扇扇去推开老宅的门,而那里的人生百味一定会让你受用无穷。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