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
1、西湖十景:是指杭州西湖及其周边的十处特色风景,历史上,杭州曾多次开展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每次评选都极大地提高了西湖和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比如,南宋时评选产生的“西湖十景”,至今已流传了千年,其为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而闻名。
2、六和塔: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塔高59.89米,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
3、飞来峰造像(含西湖南山造像):位于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上,有五代至元代造像380多尊,是浙江省最大的一处造像群。其中在青林洞入口的西侧有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滕绍宗雕造的“西方三圣”,是飞来峰有题记的造像中年代最早的一龛。西湖南山造像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南凤凰山麓和翁家山山麓,包括烟霞洞、慈云岭、天龙寺三处造像,是五代吴越石窟造像艺术的杰出代表。
4、闸口白塔:中国五代吴越国(907~978)佛教建筑,位于杭州市钱塘江边闸口白塔岭。白塔共九层,高约15米,平面八边形的楼阁式塔建筑,逐层划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廊秀丽挺拔。塔基雕刻有山峰、海浪等纹饰,象征着“九山八海”,其上有须弥座。须弥座束腰上刻有佛经,再上分为九层,每层由塔身、塔檐和平座三部分组成,塔身上浮雕有佛、菩萨和经变故事,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刻画生动。
5、凤凰寺:位于杭州市中山中路上,始建于唐,宋时被毁。1281年,元朝(1206—1368)著名伊斯兰教人物阿老丁开始重修,明清两朝扩建重修,最终形成凤凰寺的建筑群规模。因建筑群布局似凤凰,所以清道光十八年(1838)开始称:凤凰寺。寺内有水房及殓房等附属设施,是伊斯兰宗教节庆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杭州伊斯兰教的礼拜中心,是中国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寺之一。
6、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势的高下,适当点缀亭榭、曲廊、水池、叠石之类的建筑物,并借助小桥,使之互相贯通。
7、功臣塔:位于临安区锦城镇的功臣山顶,因山得名,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1982年重修。为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方形平面,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通高25.3米。1982年修缮时发现塔身内外有卯孔和被焚烧过的木构残件,说明塔内外原为木结构。功臣塔具有唐代方塔的遗风,是现存时代较早的砖木混合结构仿楼阁式塔。
8、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位于杭州紫阳山东麓宝成寺崖壁上,麻曷葛剌像是元至治二年(1322)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伯嘉努所凿。现寺旧址仍在,修复完好。寺内后山岩壁上有文殊、普贤、麻曷葛剌造像。“麻曷葛剌”为梵语“大黑天”,佛教中的“战神”。造像高1.38米,容相威怒,脚踩魔女。龛外左边刻有造像题记。麻曷葛剌佛像现在全国仅此一处,保存完好。
9、梵天寺经幢: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梵天寺路89号,梵天寺经幢系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吴越国王钱俶所建,为国内现存层次最丰富的佛教经幢,且双幢并存,至为难得。两幢相距十余米,形制基本相同,通高15.76米,太湖石质,自下而上由底座、磐石(土衬)、须弥座、幢身、腰檐、华盖、平座、山花蕉叶、宝珠、仰莲、覆莲、短柱等构件层层叠砌。整体造型挺拔隽秀,各部比例和谐、雕刻精美,为吴越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的瑰宝。
10、西泠印社:坐落于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11、钱塘江大桥:又名钱江一桥,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大桥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分别于民国26年(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于民国26年(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于民国37年(1948年)5月成功修复。全长1453米,公路桥宽9.14米,铁路桥宽4.88米。
12、灵隐寺石塔和经幢 :杭州灵隐寺作为禅宗十大名刹之一,坐落于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灵隐山麓中。其现存建筑均为清代以来陆续重建。五代吴越时期的旧迹仅余大雄宝殿的两座石塔和天王殿前的两座经幢。位于大雄宝殿前的两座石塔始建于五代或北宋初年,为钱弘俶重建灵隐寺时而立。两石塔相距42米,高11米,皆为八面九层的仿木构楼阁式塔。两座经幢位于天王殿东西两侧,据经幢所镌《建幢记》所载,石幢是由吴越国王建造于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
13、保俶塔:是一处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传统古建筑。坐落在杭州市宝石山上。据载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间(948年-960年),原九级,为保佑吴越王钱弘俶北上京城归来而建。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重修时,改为七级。历代曾多次修建,现在的实心塔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样修葺的。
14、西山桥:位于建德市乾潭镇梓洲村的西山桥,为南宋时期桥梁,距今已有743年。留有“咸淳岁在乙丑”的题记。是一座条石折边单拱桥,全长18米,宽3.7米,高5.5米,拱跨度11米。桥面是用石板铺接而成。拱是以石条用联锁式砌法,桥呈五边形,第边以6根竖向石条上顶2根横向石条为一组,共五组,38根石条构成拱架,然后用青石铺砌而成。
15、普庆寺石塔:位于临安区横畈镇湖山村普庆寺南20米。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全用条石砌筑,仿楼阁式塔。六面七层,通高约7米。须弥座塔基,六边形,边长0.80米。每层由塔身和塔檐组成,第一层面宽0.40米,高0.56米,腰檐雕刻筒板瓦,檐口饰有勾头滴水,转角处用发戗做法,翼角起翘较高。一至七层均阴刻佛名或菩萨像。塔刹为石质七重相轮。
16、新叶村乡土建筑: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村内有保存较好的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寺和200多幢古民居建筑,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主要古建筑有西山祠堂(万萃堂,祖祠)、抟云塔、文昌阁、有序堂(总祠)、进士第、永锡堂、种德堂、崇仁堂(分祠)、双美堂等。
17、龙兴寺经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建于唐开成二年(837年),原有二经幢,今存其一。经幢石质,高4.20米。由二层须弥座、幢身、腰檐、短柱、上檐、幢顶相叠而成勺须弥座的束腰处用高浮雕技法雕八尊承托力士,平座的八面各浮雕勾栏,幢身高1.7米,面宽0.27米,刻“陀罗尼经”,短柱上四面刻佛龛,每龛一佛二菩萨。
18、南山造像: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南山东南石壁上,系有浅龛的浮雕造像,延绵360余米。1978年因当地村民开山采石,砸毁了天王、力士等十余尊造像,现存13尊半。除最西一躯为道教造像外,其余皆为佛教造像,反映了元代浙江释、道两教共存的历史。
19、仓前粮仓:位于杭州市余杭仓前街道灵源村,前身是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为备赈济而设立的临安便民仓。现存4栋单体建筑,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61平方米。其中2栋为老式木房作粮仓,为房式仓。二十世纪60年代,按苏联模式加建2栋平房,为苏式仓。是全国首批“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粮仓。
20、胡庆余堂(含胡雪岩旧居):胡庆余堂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为“济世于民”开始筹建胡雪岩庆余堂药号,并于光绪四年在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的药堂,位于杭州市吴山北麓。
21、章太炎故居:位于杭州市余杭仓前老街中段,俗称章园,建于明末清初,属中式宅院。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22、马寅初故居:位于杭州市庆春路210号,建于清末民国初,系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总占地面积为461平方米,原属马星竹所有,1936年马寅初购买并居住。1951年5月,马寅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离杭赴京。
23、之江大学旧址:位于杭州市杭富路六和塔西侧,现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之江大学系美国长老总差会创办的教会学校,遗存有钟楼、慎思堂、图书馆、都克堂等建筑22幢。之江大学旧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与空间环境融为一体,整个建筑格局解放后无多大变化,为中国保存的较为完整的教会大学旧址之一。
24、浙江兴业银行旧址:位于杭州市上城区中山中路261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呈准设立浙江兴业银行。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面阔五间,三层,为仿西洋古典式建筑,大小房间78间,地下为金库。该建筑东面及北面临街,入口台阶两边弧形石鼓上为爱奥尼克双柱式门楼、门面、台阶,柱身采用苏州金山花岗岩,建筑中部冠戴高突的圆顶。
25、笕桥中央航校旧址:位于杭州市笕桥镇东北部横塘村。笕桥中央航校旧址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组织健全完善,管理最严格的航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6、吴越国王陵(含吴汉月墓):位于杭州市临安区锦城镇太庙山南麓,包括吴越第一代国王钱镠墓、第二代国王钱元瓘及王后马氏墓、钱镠父母钱宽和水邱氏墓。钱镠墓有大型封土堆, 长宽各约50米,高9米,地表遗存华表、石马、石羊 等石刻。钱元瓘王后马氏墓康陵保存较好,为砖廊石室,分前、中、后三室,前室有壁画后室刻天文图,四壁有石刻浮雕和彩绘的牡丹图案。吴汉月墓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下八卦田南面的施家山南麓。
27、岳飞墓:位于杭州市栖霞岭南麓,是南宋抗金名将鄂王岳飞的墓地。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经过历朝历代,仍然保存较为完好,建筑规格曾在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时改变。1979年,岳飞墓按南宋建筑风格全面整修。全墓分为忠烈祠区、墓园区、启忠祠区三大部分。
28、于谦墓: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麓,于谦是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雄”,明景泰八年(1457年),于谦被卷入“夺门之变”被杀身亡,明成化二年(1466年),于谦冤案平反昭雪,明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设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
29、良渚遗址:位于余杭区良渚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良渚遗址发现于民国25年(1936年),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0、临安城遗址:位于杭州市南部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建于南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在元代毁于大火。临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00余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围墙、门址等组成。有三座城门,城内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主要宫殿区现均被深埋在距离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当完好。
31、跨湖桥遗址 :位于杭州市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 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遗物有稻谷米及形制别致的各种陶器,另有堪称“中华第一舟”的7500年前的独木舟。其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遗存的茎枝类草药传说中是商初重臣尹伊发明的药方,这一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中草药的起源尤其是煎药起源具有 重要价值。
32、乌龟洞遗址:位于建德市李家镇新桥村后乌龟山,于1974年发掘,出土一枚属于智人类型的右上犬齿以及大熊猫、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一批哺乳动物化石。为浙江省首次发现,其时代大体相当于更新世晚期的后一阶段。发现人类右上犬齿化石,牙齿形态以及出土层位和同时出土的古生物资料,属智人类型,定名“建德人”。
33、小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潘板镇俞家堰村西南200米,面积约达35万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马桥文化晚期。
34、泗洲造纸作坊遗址:位于富阳市高桥镇泗洲村凤凰山北麓。遗址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占地达1.6万平方米,既有劳作的区域,也有工人们生活的厂区。
35、天目窑遗址群:杭州市临安区西天目山,属宋至元代遗址。主要分布于於潜镇的敖干水库、田干、俞家山、松毛坞等地方,总面积约六平方公里。其中,窑址以敖干水库附近区域分布最为集中,且产品众多,制作精巧。
36、茅湾里窑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村坞茅湾里裘家山东坡,是周至战国时期烧制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的烧窑遗址 。以生产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主,印纹硬陶器形主要有罐、墰、鼎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碗、杯、盅、鼎、盉等 。
37、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位于杭州市玉皇山南的乌龟山西麓,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1956年首次发掘,1985~1988年又先后发掘三次。共发现窑炉一座,作坊遗址一处,以及相关遗迹,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为研究中国古代官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