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汽车组作品
来源丨发车Faster(ID:FasterFaChe)
作者丨胡洋
1950 年 5 月 13 日,伦敦以北 100 公里,21 辆有着流线型圆润车身、四个巨大车轮的各色赛车,以最高超过 200km/h 车速轰鸣着在银石(Sliverstone)赛道飞奔。两个多小时过后,阿根廷人胡安·方吉奥第一个跑完 70 圈,成为 F1 第一个大奖赛分站冠军。4 个月后,经过 7 场分站赛,意大利了车手法利纳在本土的蒙扎(Monza)获胜,同时,他也成为了 F1 第一个车手总冠军(World Drivers' Champion)。
(1950 年银石,第一场 F1 大奖赛)
2019 年 4 月 14 日,中国上海国际赛车场,来自10 支车队的 20 位车手将在这条 5.451km 长的赛道飞驰 56 圈,来角逐今年中国大奖赛的最高领奖台——这是 F1 自 1950 年诞生以来的第 1000 场大奖赛(Grand Prix)
(上海 F1 赛道)
1950~1960:混沌、法拉利、方吉奥
几乎从汽车被发明那天起,赛车作为一项运动就同步诞生了。先是形形色色的民间组织比赛,再到国家、跨国组织的正规赛事。1900 年前后,法国开始流行名叫 Grand Prix 的赛车比赛,之后零零散散在欧洲各地著名赛道举办。
二战中断了欧洲的赛车运动,战后 1946 年,国际汽联 FIA提出了一系列赛事组别,这些赛事各自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当时主要是引擎限制),于是按照高低分为 Formula 1、Formula 2 和 Formula 3。1950 年,FIA 首次设置第一个官方性质的全球性年度赛事,F1 一级方程式大奖赛由此开始。
(1950 年法拉利 F1 赛车)
诞生初期的 F1 显得混乱无序。战前就处优势的意大利赛车占了上风,先是阿尔法·罗密欧,再是法拉利玛莎拉蒂,只有奔驰曾在他们手中夺走两次冠军。不过这时 F1 还只有车手总冠军荣誉,1958 年 FIA 才增加了制造商年度总冠军头衔(即俗称的车队总冠军),奖励全年成绩最好赛车的制造者。
(五届冠军胡安·方吉奥)
这一时期的车手总冠军,几乎被法利纳方吉奥二人瓜分。前者在 F1 头四个赛季获胜三次,后者就更为传奇:方吉奥前后拿下了五个总冠军头衔。其五冠纪录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直到 21 世纪才被车王舒马赫打破,至今他仍和刘易斯·汉密尔顿在 F1 历史榜上并列第二。方吉奥还保持着 46 岁的最年长总冠军纪录(1957),此后 F1 车手趋向职业化、低龄化,总冠军车手年龄集中在 25~35 岁。
这一时期的赛车基本延续自战前,流线型车身前方放置着长长的 V12 发动机。车手仅佩戴着皮帽与风镜,穿着普通衣服,半个身子露出车外,连安全带都没有。而赛车的直线速度已可达 250km/h 以上,过弯时却只靠悬架与轮胎自身的抓地力。车手的安全防护几乎等于零,一旦出现严重事故几乎必死无疑。
(1961 年意大利站事故,车手和 15 名观众丧生)
不得不提的当然是法拉利,F1 头十年他们夺走了 4 个车手总冠军,一举终结了老东家阿尔法·罗密欧的辉煌,而德国对手奔驰在 1955 年勒芒的重大事故后,彻底退出了赛车运动。但很快,会有另一个赛车国度向欧洲大陆发起挑战。
1960~1970:进击的英国人、死亡年代
1958 年前后,F1 赛场上开始出现一批英国车队,他们往往精于底盘技术,但并不自己制造引擎,因此被恩佐·法拉利蔑称为 “Garagistes”(车库车队,嘲讽他们没有工厂)。但这些 Garagistes 们,却很快让当时已经呼风唤雨的法拉利栽了跟头。莲花(Lotus)迈凯伦,是这些英国车队中的传奇代表。
(中置引擎的 Lotus 18)
1960 年,传奇设计师柯林·查普曼领导下的莲花,设计出了第一款中置引擎(座位在前引擎在后)的 F1 赛车:Lotus 18。这种天才般的设计结构使得赛车重心后移,相比引擎前置的传统赛车,中置引擎由于车头更轻,在过弯时往往占尽优势。很快,这种中置布局便被各 F1 车队纷纷效仿。直到今天,不论是赛车还是超级跑车,中置引擎都是公认的最佳选择。
(布鲁斯·迈凯伦)
迈凯伦是如今 F1 参赛第二久、成绩第二辉煌的车队,地位仅次于从头便开始参赛的法拉利。创始人布鲁斯·迈凯伦原本是英国 Cooper 车队的车手,之后自立门户成立车队并自任车手(本人拿过年度亚军,还一度是最年轻分冠)。在参与 F1 同时,迈凯伦还在参加北美 Can-Am 赛车,赢得奖金再投入到 F1。但在 1970 年,布鲁斯·迈凯伦在亲自测试 Can-Am 赛车时发生事故,以年仅 32 岁身故。
迈凯伦不是这一时期唯一丧生的大人物。事实上,六七十年代的赛车速度迅速提高,而 F1 的安全和规范却没有相应的进步,甚至整个业界还将死亡视为车手必须面对的常态,F1 车手的死亡率高得惊人。几乎每年都会有车手死于非命,车手乔臣·林特遗孀妮娜·林特回忆这段时光,“好像我们在一场接一场的参加葬礼。”BBC 制作过反映 1968~1976 年 F1 的纪录片,片名就叫做“The Killer Years”(《死亡年代》)。
(吉姆·克拉克)
最为传奇的是英国人吉姆·克拉克,虽然“只”获得过两次 F1 车手总冠军,却被视为当时最强大的车手。吉姆·克拉克风格谦虚谨慎,他让赛车行驶得尽可能平顺,不损失速度也不伤及赛车。除了 F1,克拉克还同时参加 F2、印地 500 与房车等赛事中。在他最成功的 1965 年,克拉克在 63 场各种比赛中,获得了多达 31 场的胜利。
然而 1968 年的一场 F2 比赛,克拉克却在阴雨中发生意外身亡。这次事故震惊了整个 F1 世界,因为克拉克不仅是公认最为出色的车手,而且其长处正是驾驶风格平稳谨慎。就像当时另一 F1 传奇人物杰基·斯图尔特所说,“如果吉姆出事,那么我们任何人都可能会死。”尽管赛事举办方依然不积极,但 F1 车手开始团结起来向赛会施压,并自发地着手完善比赛安全措施。
(科林·查普曼和吉姆·克拉克,1963)
这 10 年间,法拉利只拿到了两次总冠军,其余几乎被英国车队瓜分。科林·查普曼的天才设计以轻量化著称,他的莲花赛车轻、快但脆弱,正和吉姆·克拉克细腻的驾驶风格珠联璧合。克拉克生前与查普曼亲如兄弟,因此克拉克的身故让科林·查普曼深受打击,以至于此后他一直选择同自家车手保持距离。
1970~1980:空气动力学、迈凯伦、伯尼
60 年代末期,F1 车队首次发现了翼片的神奇作用:当赛车越来越快,过弯速度大幅限制着圈速提高,过弯速度取决于轮胎对地面的抓地力,而翼片可以在不增加车重的前提下增加下压力。虽然翼片会增加阻力,但它对过弯速度的提升很容易抵消直线损失。从这时开始,空气动力学成为了 F1 世界尤为重要的科目,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很多非车迷也许会疑惑,如今 F1 的尾速(直道末端车速)最高 350km/h 上下,并不及勒芒动辄 400km/h 的极速,为何却被称为最快?F1 赛车要转战全球各条风格不一的赛道,它的“快”是单圈速度/平均时速的“快”,而不是单纯的直线极速。
1970 年是 F1 世界的灰暗一年,先是布鲁斯·迈凯伦在测试中身亡。科林·查普曼在失去了吉姆·克拉克后,又发现了奥地利天才车手乔臣·林特。这一年查普曼设计出了划时代意义的 Lotus 72 赛车,它一改之前 F1 的圆筒状车身,将进气口从车头移到车侧,这种布局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Lotus 72 和乔臣·林特)
当时的 F1 空气动力学还不算发达,赛车前后翼可在某些高速赛道取下,比如意大利蒙扎。但 1970 年意大利站之前,Lotus 72 并未在取下翼片的情况下比赛过。乔臣·林特在当年的前半程一路领先,但在蒙扎,他在一个高速弯失控撞向护墙当场丧生。然而由于他在之前获得的积分大幅领先对手,直到赛季结束他依然排在第一——乔臣·林特是 F1 唯一逝世后被追授总冠军的车手
(1970 年乔臣·林特事故)
1974 赛季,迈凯伦车队从创始人逝世的阴霾中恢复,获得了车队史上首个总冠军。但第二年,已经沉寂良久的法拉利也获得新生:菲亚特集团委派卢卡·迪·蒙特泽莫罗执掌车队,他力推尼基·劳达加盟,为法拉利夺回了 1964 年以来的首个冠军。1976 年英国车手詹姆斯·亨特来到迈凯伦,与劳达和法拉利针锋相对。劳达在纽伯格林北环遭遇车祸烈火焚身,却在仅 42 天后回归,最终以 1 分之差输给了亨特——这段史诗对决在 2013 年被拍成电影《Rush 极速风流》。
(劳达和亨特)
(劳达的事故)
1977 年,经历了两支失败的车队,英国人弗兰克·威廉姆斯自起炉灶成立威廉姆斯车队——F1 现存资历第三的老牌车队。这支新兴力量很快在 1980 年取得了自己的首个总冠军。
大概与蒙特泽莫罗接管法拉利同步,后来的 F1 掌门人伯尼·埃克莱斯顿,推动成立了一级方程式车队协会 FOCA。早期的 F1 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比赛甚至要向赛道方付费,转播要向电视台付费,尽管已经出现了赞助商,但每场比赛要和赞助商单独谈判。这也是当时 F1 安全环境如此恶劣的重要原因,有时赛道方面甚至不愿出钱修建一段护栏。
(伯尼)
伯尼凭借自己惊人的商业天赋,成立了后来的 F1 管理公司。他从 FIA 手中夺回了 F1 的商业经营权,将比赛转播权打包卖给电视台,签下全年赛事赞助商,并向比赛举办地售卖广告收取费用。正是在伯尼的精心运作下,F1 才成长为如今与奥运、世界杯并列的世界三大体育赛事之一。
F1 的安全状况依然糟糕透顶,尽管已经失去了吉姆·克拉克和乔臣·林特。1973 年荷兰大奖赛,年轻车手 Roger Williamson 翻车起火,他的好友、车手 David Purley 放弃比赛,试图推起燃烧的赛车救出 Williamson。不少人看过这段不到 3 分钟的视频,David Purley 独自一人奋力而绝望,周围的工作人员却无动于衷,甚至比赛从未被暂停过,最终 Williamson 不幸遇难。
这起事故被电视转播到全球各地,人们为 F1 这项顶级运动背后低下的安全效率而震惊。与此同时,赞助商的到来也促进了安全性,没有哪家赞助商希望车手在贴有自家 logo 的赛车里被活活烧死。1978 年,伯尼力邀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沃特金斯,出任首席医疗官并为 F1 提供安全建议,F1 的安全环境从这时起才开始好转。
伯尼垄断了整个 F1 世界,他让 F1 获得了健康的运营模式,成长为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金钱王国,他本人也从 F1 获得了不菲的回报,名列全英富豪榜单。一直到 2016 年,美国自由媒体收购一级方程式公司,F1 的伯尼时代才落下帷幕。
1980~1990:涡轮增压、碳纤维、塞纳
20世纪 80 年代至今被很多人视为 F1 最为疯狂的黄金年代。上世纪70年代末期,雷诺车队在 F1 中首次使用涡轮增压引擎,到 1983 年,几乎所有 F1 车队都进入了涡轮增压时代1981 年,迈凯伦车队第一个开始使用碳纤维单体壳底盘。80 年代中期,在 FIA 对其加以限制之前,F1 使用的 1.5L 涡轮引擎可以输出超过 1000 马力。
(MP4/1 开创了碳纤维单体壳车身)
这是一个“火星车”(F1 中指性能远超其他对手的赛车)辈出的时期,几乎是迈凯伦威廉姆斯两强争霸。引擎制造商本田拥有性能最强大的涡轮增压引擎,成了两大豪门争相拉拢的对象。1988 赛季是 FIA 禁用涡轮增压前的最后一年,搭载本田引擎的迈凯伦 MP4/4 赛车赢得了全年 16 站比赛中的 15 站这是迄今为止 F1 单赛季优势最大的赛车。
(迈凯伦 MP4/4 统治了 1988 赛季)
(四届冠军普罗斯特)
1982 年已退役三年的尼基·劳达重返赛场,在 1984 年以 0.5 分微弱优势力压迈凯伦队友、法国人阿兰·普罗斯特,获得第三个个人总冠军。这位后来被称为“教授”的普罗斯特从 1985 年开始,前后获得了共四次车手总冠军,是在舒马赫(七冠)之前最接近方吉奥(五冠)的车手。同一时间,比他小五岁的巴西人艾尔顿·塞纳走进 F1,他在 F1 世界的另一个名字是:车神
(“车神”塞纳)
塞纳称得上 F1 史上最强车手,他驾驶风格激进且专注,又有着远超常人的天赋。1984 年,他先后因为车队政治与四支强队擦肩而过,只能寄身小车队托勒曼,却在雨中的摩纳哥从第 13 位起步获得亚军。第二年,莲花车队连忙签下了塞纳。但在 1982 年科林·查普曼逝世后,此时的莲花只能算一支二流车队,塞纳尽管拿下了最多的杆位(头名发车),但全年成绩一直和总冠军无缘。
(二人在 1988 年成了队友)
莲花车队时期,年轻的塞纳已经可以和普罗斯特、皮奎特和曼塞尔三位经验丰富的顶级车手竞争,但他还是需要一支可以赢得总冠军的车队。1988 年塞纳加盟迈凯伦,同时为迈凯伦带来了本田引擎,即上面提到的火星车 MP4/4。这一年完全是迈凯伦内战:老冠军普罗斯特 vs 新秀塞纳,这是 F1 历史上争夺最激烈的一对冤家队友。
塞纳和普罗斯特分别赢得了 1988 和 1989 赛季,这两年充斥着争吵与政治斗争,尤其是 1989 赛季最后一站塞纳与普罗斯特相撞,不堪忍受的普罗斯特出走法拉利。不过,这时的法拉利又是已十年无冠,上一个车手总冠军还要追溯到 1979 年。法拉利的老对手莲花车队也走向没落,它最终在 1994 年后暂别 F1。
(塞纳、普罗斯特、曼塞尔、皮奎特,四人共计 11 次总冠军)
除了塞纳和普罗斯特,80 年代被称为黄金时期,还有纳尔逊·皮奎特、尼格·曼塞尔、尼基·劳达等一批杰出的冠军车手。只是年轻的塞纳光环太过闪耀,在 80 年代末只有经验丰富的普罗斯特能与之角逐。
1990~2000:车神陨落、纽维、舒马赫
不再有队友掣肘的塞纳无人能挡,在 1990~1991 年连续赢得了总冠军,他的过人天赋在这段时间得以尽情发挥。1991 年巴西站,领跑的塞纳变速箱卡住,他用尽全力驾驶赛车首次赢得了家乡比赛,赛后精疲力尽一度无法走出赛车。1993 年英国站,塞纳驾驶着不占优势的赛车,在雨中上演了首圈第 5 到第 1 的神奇超越,塞纳也有着“雨神”之称。
在 1991 年,英国赛车工程师艾德里安·纽维加入威廉姆斯车队,打造出了拥有半自动变速箱、主动悬挂、牵引力控制等“黑科技”的 FW14 赛车。第二年,正是这辆车(的改进版)让塞纳的迈凯伦望尘莫及。1993 年,纽维主导设计的威廉姆斯新车,又让回归的普罗斯特顺利夺得第四冠。
塞纳受困于迈凯伦的消沉,终于在 1994 年转投威廉姆斯。却不料这年 FIA 将“黑科技”们统统禁止,大大影响了威廉姆斯赛车的稳定性。塞纳在前两站都以杆位发车退赛,第 3 站圣马力诺排位赛他再次获得杆位,此时排在他身后的,正是前两站比赛的赢家:年轻的德国天才车手迈克尔·舒马赫
接下来的故事就广为人知了。在那个 5 月 1 日,塞纳以 300km/h 高速失控撞上赛道护墙,一节断裂的赛车悬挂插进了头盔,尽管赛会及时抢救并送医,塞纳依旧在当天下午被宣告去世。在这个灰暗的周末,除了周日塞纳遇难,周五练习赛上鲁本·巴里切罗撞车重伤,周六排位赛上新秀车手罗兰德·拉岑伯格撞车身亡。
人们不得不再一次严厉审视 F1 的比赛安全。进入 80 年代以来,虽然 F1 仍偶有不幸,但这一次如此严重而密集的重大事故,说明 F1 依然有着严重的安全漏洞。FIA 在事故调查后开始修改赛道设计,优化赛车安全规范,由首席医疗官沃特金斯教授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赛车须通过碰撞测试才被准许参赛。伯尼也找来了老搭档工程师查理·怀汀,出任 F1 的赛事总监和安全代表。
(年轻时的舒马赫)
大概冥冥中自有天意,塞纳出事时身后跟着的正是舒马赫。1994 赛季接下来的比赛,舒马赫的贝纳通赛车无人能挡,他在两场比赛中因嚣张违规而受罚,但到赛季即将结束依旧领先对手、塞纳的队友达蒙·希尔。收官站,舒马赫以一种不光彩的方式(故意撞车)拿下了自己第一个 F1 车手总冠军。接着在 1995 年,舒马赫成功卫冕。
1996 赛季,在车队经理让·托德的推动下,舒马赫转会法拉利车队。要知道此时距法拉利上一个车手总冠军(1979)已隔十余年,1988 年恩佐·法拉利离世,法拉利在 F1 一度沦为中游车队。舒马赫、让·托德和技术天才罗斯·布朗,组成了著名的法拉利“铁三角”搭档。在他们致力于复兴法拉利期间,威廉姆斯和迈凯伦车队瓜分了四个年度冠军。
2000~2010:七冠王、年轻的力量、红牛崛起
经过四个赛季的磨合,从 2000 年开始一直到 2004 年,舒马赫连续五次夺得车手总冠军(法拉利 1999~2004 六次车队总冠军),超越了方吉奥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五冠纪录,以史无前例的七冠刷新 F1 历史。这五年,除了 2003 年受到新人吉米·莱科宁的挑战,舒马赫和法拉利基本一路无阻。巅峰的 2004 年,凭借着强大的 F2004 赛车,法拉利赢得了 18 场比赛中的 15 场。
那几年几乎每一场 F1 比赛,都能看到红色法拉利赛车第一个冲过格子旗。这种巨大优势让观众又爱又恨,FIA 不希望垄断影响 F1 的收视,在 2005 年出台新规则打乱牌局。F1 是一项技术参与程度极高的体育运动,它需要有竞争来保证比赛观赏性,而缺乏观赏性就会让 F1 无法继续走下去。于是每每当出现垄断者时,FIA 会利用变更规则尤其是技术规则,来给予落后者追赶的机会。
2005 年的新规结束了舒马赫王朝,雷诺车队的费尔南多·阿隆索以 24 岁 58 天年龄,成为 F1 当时最年轻的世界冠军。第二年法拉利复苏,阿隆索与舒马赫上演新老之争。37 岁的舒马赫在赛季中宣布将在年末退役,但最终惜败未能如愿以八冠退役,阿隆索又成为了最年轻的卫冕冠军。
后舒马赫时代群雄并起,2007~2010 年的 F1 车手总冠军由四位不同车手获得。莱科宁来到法拉利成功接棒舒马赫,戏剧性地拿下了 2007 赛季冠军。阿隆索则来到迈凯伦车队,却没有料到迈凯伦培养出的英国年轻车手、第一位黑人 F1 车手,在加入第一年就拥有和自己匹敌的实力。阿隆索因此与车队内讧,他和迈凯伦车队都错失了总冠军。
这位年轻的黑人车手,名叫刘易斯·汉密尔顿。由于车队内部矛盾和自身心态不成熟,汉密尔顿以 1 分之差错失了参赛首年夺冠的壮举。但在第二年 2008 赛季,他又以 1 分之差戏剧性地赢得了总冠军。阿隆索保持了仅 2 年的最年轻总冠军,被汉密尔顿以 23 岁 301 天打破。
2008 赛季末期,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宝马、本田、丰田纷纷宣布退出 F1。刚接手本田车队的罗斯·布朗(前法拉利“铁三角”中技术总监)自己掏腰包买下车队,2009 年 F1 迎来一次规则巨变,布朗车队抓住规则漏洞设计出了双层扩散器,帮助这支刚刚成立、缺乏赞助的车队赢得了当年的双料总冠军(车手+车队)。这一年后期,布朗车队后继乏力,在 F1 蛰伏了数年的红牛车队开始崛起。
(布朗 GP 车队)
(RB6 开启了红牛时代)
红牛并没有动摇布朗车队在 2009 年的胜利,他们的时代在 2010 年到来。2006 年来到红牛任设计总监的纽维抓住了新规机会,在 2010 年打造出了具有统治级性能的“火星车” RB6,最终成就了德国车手塞巴斯蒂安·维特尔,维特尔以 23 岁 134 天刷新了最年轻总冠军纪录。隐忍两年的阿隆索加盟法拉利,却因法拉利车队的糟糕比赛策略功败垂成——这还并不是他在法拉利的最后一次。
2010~2019:内战、混动时代、汉密尔顿
拥有设计大师纽维的红牛一发不可收拾,在 2010~2013 年连续四年包揽车队总冠军,也帮助维特尔连续四次赢得车手总冠军,仅次于舒马赫(七冠)和方吉奥(五冠),与普罗斯特并列。2010 赛季末,尚有四位车手争冠,而 2011、2013 年维特尔都带着巨大优势提前卫冕。只有法拉利的阿隆索在 2012 年对他造成威胁,但结局却是又一次倒在终点线前。
(维特尔获得第四冠后跪拜自己的赛车)
2010 年,奔驰在阔别半个世纪后重返 F1,舒马赫为此重返赛场;2012 年莱科宁加入路特斯(即莲花)车队回归。于是 2012 赛季,出现了 F1 史上绝无仅有的六位世界冠军同场竞技(舒马赫、阿隆索、莱科宁、汉密尔顿、巴顿、维特尔)。
更多的较量发生在车队内部。2010~2013 年红牛一骑绝尘,年轻气盛的维特尔与队友马克·韦伯发生激烈矛盾,甚至曾因此在领先位置撞车让对手坐收渔利。仍在迈凯伦车队的汉密尔顿,与同乡、队友、2009 年总冠军简森·巴顿也发生了摩擦,但仅限于赛道之上。
(红牛内战)
从 2014 年开始,随着环保趋势带来的压力,F1 放弃 V8 自然吸气引擎改为 1.6L V6 涡轮增压引擎搭配混合动力系统。奔驰凭借引擎取代红牛成为新任“火星车”,无论是红牛还是法拉利都无法对其造成威胁。离开迈凯伦转投奔驰的汉密尔顿,与幼时好友、奔驰队友尼克·罗斯伯格之间展开较量。内战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之前的红牛,矛盾横贯赛道内外。汉密尔顿在前两年力压队友,而罗斯伯格在 2016 赛季终于以微弱优势取胜,随即单方面宣布退役,以至于给奔驰车队一个措手不及。
(然后是梅赛德斯奔驰……)
2017~2018 年没有了强大队友的压力,汉密尔顿迎来了新对手:逐渐适应混动时代的法拉利,和从红牛转投法拉利的维特尔。这两年的故事就广为 F1 车迷熟知,虽然奔驰赛车已经不再拥有绝对优势,汉密尔顿依然凭神奇而稳定的发挥,夺下了个人的第四、第五个车手总冠军,在 F1 历史榜单上仅次于舒马赫、比肩方吉奥。
在上海赛道举行的中国大奖赛,是 2019 赛季的第 3 站,恰好,也是 F1 诞生以来的第 1000 场分站。比赛日期为 4 月 12 ~ 14 日,正赛会在 4 月 14 日下午的 14:10 准时开始。
复制口令 【 H7L5XHgX 】打开最新版本虎嗅APP(v5.7.2),即可领取虎嗅黑卡权益,3日内有效哦。
举报/反馈

虎嗅

191万获赞 96.8万粉丝
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
虎嗅APP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