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如果指定某一个人来完成效率可能会更高;反正,若是未指定;则会出现相互扯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以应对。
现象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1970)发现当有其他的旁观者在场时,会显著的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性。在1969年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让参加实验的被试听到隔壁办公室里以为女士从椅子上重重摔下来的声音并大声呻吟:“哎呀,我的天呐!我的脚……我……我……不能动……它。哎呀,我的裸骨。我……拿不开……这个……东西。”事情的全部过程大约持续两分钟,给人明确传递出需要帮助的意识,观察被试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第一种情境下,被试单独在场,结果又7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二种情境下,事情发生时有两个陌生人在场,结果又4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三种情境下,被试与一位消极的实验者助手在场,他对被试说不用帮忙,结果只有7%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那些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也没做的人,显然认为这件事并不是紧急情况。“只是轻微的扭伤”,有人说。“我不想让她觉得尴尬”,另一些人解释到。这证明了旁观者效应,当了解到注意到紧急情况的人增加时,人们施予帮助的可能性变小,所以对于受害者来说,处于人群中也许是不安全的。在做了这个实验后,拉塔尼和达利都询问被试,在场的他人是否会影响他们?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场的人所产生的奇妙影响,但被试却总是否认这样的影响。他们只是回答说:“我知道有其他人,但我的所作所为与他们不在时是一样的。”这些答案强化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观点,我们通常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原因。
案例展示
Kitty Genovese案例一直被视为“旁观者效应”的经典案例,但是其实这个案例被过度渲染或是错误引用了。Genovese小姐于1964年被一个系列强奸杀人犯用刀捅死。根据报纸报道,这个过程长达30分钟。在引起一位邻居的注意后,杀人犯逃离现场,十分钟后重回现场并继续捅Genovese小姐直到她死亡。报纸报道38位目击者目击了凶杀过程,但是没有一个人出来阻止或者打电话报警。这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很大的轰动。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这在当时引起了中国社会上很大的轰动。
我的小体验
大一之时,我也参加过社团,当时加入校新媒体。正值校运会,很多素材要采集成文,但由于新媒体也就成立一年,组织很是涣散,常是以QQ群的形式分配任务,也多为自愿,最后可能正是旁观者效应吧,反正觉得他人会做,自己不用着急,结果校运会结束了还是没形成推文。这件事情,其实如果是新媒体团队对同学负责,应该是不允许出现的,某种程度上发推文有种紧迫性,有救急的意味。但由于主体责任未落实,效率低,目标没有达成。
原因分析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
人是会模仿的动物,小婴儿之所以会慢慢聪慧就是在模仿中学习。大多数人不喜欢出众,怕成为布袋中的锥子,触怒于他人。这也是为什么“合群”是大多数人的舒适区,这种不介入的姿态,是一种群体价值的个体具体体现。
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但为了符合公众的公允价值取向,会根据旁人的表现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防出现尴尬;故此,多少人会对少数(个体)行为出现抑制。这里高中历史上说过“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之所以会形成,离不开这个原因,正义一方受到多数人的道德谴责,从而抑制自己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的行为。
多数人忽略
人的认识是依赖于客观实际的,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是认识的一部分。其实,短时间个人很难准确评估一个事件的事态,由于谨慎性不会轻易行动。紧急的事往往给人停留思考的时间很短,在他者的表现为依托,往往会误判(缩小)。
责任扩散
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就是落实主体,明确责任,诱发行为导向(生产积极性)。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地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第二个解释是对让会举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作出反应,就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在单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由于其他人的在场,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说明:上述原因综合作用形成旁观者效应,结合个人认知,分别陈述。
在紧急情况如何避免明确责任主体
指明要哪个人去做,拆散群体,定位于个体。
明确主体责任
指明要做什么,紧迫性立即凸显,将责任主体拉出依靠群体的评估。
引用:文中部分引自于百度百科、互动百科关于“旁观者效应”的解释。
举报/反馈

偶抒漫话

8获赞 2粉丝
个人读书学习心得分享,生活见闻表达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