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读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或许你会迷惑,也或许你会鄙夷,又或许你会受到震撼。你会禁不住发出如此疑问:这世间怎么能有这样的人呢?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当毛姆用他犀利的笔锋一层层剥开人生的面纱,面对人生的真相,或许我们每个人是否会自问:“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
在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前40年里,“肉体”主宰着他过着普通人平凡的生活,在40岁之后的15年里,“灵”占了上风,逼退了以往的肉身,为着一个连自己都弄不清的向往,他摒弃了以往的一切,置家庭、爱人、孩子、工作、信仰、各种世俗的享受于脑后,终于在人生的终点达成了心中的愿望。
无论是毛姆,还是更早的很多哲人,他们都某种程度的思考过这两个问题,即人生是否有意义?假如人生有意义那这意义又是什么?关于这两个极其折磨人的问题,今天咱们一起来看下西方的一位哲人是如何理解和对待的。
1,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首先要看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什么知识是真实可信的呢?
对于客观经验领域,也就是对于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基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可证伪的理论”。说白了,就是科学。作为现代人,拒斥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是不可能的。
对于“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愿意相信什么都可以。可以相信不可知论、相信先天认识形式,也可以像中国的一些哲学家那样,相信真理不能说,是主观的、非理性的,只能靠领悟,还可以相信世界是一场大梦,或者相信其他任何宗教信条。
可以说:世界的本质就是我的信念。我相信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该怎么回答呢?这其实是个信仰问题。
2,没有固定答案是最好的。
有人比较较真,凡事都要求一个标准答案。但要我看,关于人生的意义,没有固定答案才更好。
因为假如我们找到答案了,说,人生意义就是“为了人类共同的幸福,为了他人而奋斗”,那整天吃着薯片看美剧混日子的人们,岂不是要因此背上负罪感吗?可是凭什么啊,人家招你们惹你们啦?
还有,假如我们说,人生意义就是“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呢?那为了子女受了一辈子苦的长辈们,他们的牺牲到底是毫无意义的呢,还是该算成为了满足他们私欲的“活该”呢?
这时,我们就感觉到,一个“人生意义”只有唯一答案的世界,是很可怕的,它限制了我们对意义的继续探讨和持续翻新理解。
当我们明白人间的诸多事务,逐渐理解的人情和人性的诸多内幕,我们差不多可以得出:参差多态,乃是人类幸福之本源。
3,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生富有意义,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呢?最有效的办法,是逼迫自己直面死亡。当我们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标,就是在问:“我为什么活着?”这也就等于在问:“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
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一名奥地利犹太人。二战的时候他被关进纳粹集中营,经历了地狱般的磨难后侥幸逃生。战后他成了一名心理学家。他在治疗的时候常问病人:“你为什么不自杀?”因为借助病人的回答,他可以“为一个伤心的人编织出意义和责任”。
假如你能顺利地回答“我为什么不自杀”的问题,如“我不想死,是因为我还想到处旅游,吃好吃的”“我不想死是因为我不能让父母伤心”。那么,这些答案就是你现在的人生意义。
假如你的回答是“我不觉得活着有什么意义,我只是怕死”呢?那就请你想象一下死亡来临时的感觉吧。
一个无神论者在面临死亡的巨大恐惧时,有时,求生的本能会让头脑拼命地给自己寻找活下去的理由。这个理由,也就是每个人的人生意义。
有些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人说,经过这一场磨难,自己大彻大悟,对人生有了更高层次的看法了。可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早晚会死,为什么非要死到临头的时候才大彻大悟呢?那就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平时从不愿意直面死亡,他们感受不到死亡的本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可以永远逃避死亡。所以只有死到临头,才会开始反省人生。
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那就不妨早一点直面死亡,早一点把这件事想明白。
4,怕死的背后是珍惜生命。
要珍惜生命的理由是,经验世界不能告诉我们死后还有没有意识。宗教虽然告诉我们人死后意识还会继续存在,但他们的论断都是无法验证的。再者,就算人死后意识还会延续,我们也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情况,会不会就在黑暗中永远飘荡,还是会失去全部的记忆?我们一点把握都没有。因为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个体在死后感知到这些活着时想象出的东西。
而且以人类现有的经验而言,死亡是宇宙中少有的一个不可逆的事情。人死以后,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中,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如果死亡确实是意识的永远终结,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切探索世界的机会。我们甚至可以感性地说,那就意味着我们自愿放弃了这世界给我们最大的恩赐,而这恩赐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放弃了就没有了。
所以虽然形而上学不限制任何答案,但是我们应该尽量保存、延长自己的生命,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不要虚度每一寸光阴,同时还要尊重别人的生命,这都是不言而喻不说自明的人生体悟。
结语——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
这个道理体现在生活中就相当于,人小的时候要问“人为什么活着”,他也必须总是这么做,因为这说明他在不断的成长,对人生在做出着自我的思考和拷问。后来,长大了就不问了,为何就不问了呢?不一定是因为知道答案了,而是因为某些原因让他觉得不再需要问这个问题了。
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