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门牌楼带游人进入墨香之中。
关中书院在陕西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繁华的南门周边,书院门的确是处独特的所在。
走进大南门东侧门洞,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前方一座六角七层的砖塔——宝庆寺塔。这座塔曾位于隋唐时建的宝庆寺内,五代时寺庙殿宇毁于兵火,惟有塔存,遂于明景泰年间(1451年)移至这里,以之为核心新修宝庆寺。清末至民国年间,寺院再次被毁,塔幸存至今。
及近,就看到书院门醒目的蓝色牌楼。穿过两侧书有“碑林藏国宝 书院育人杰”字样的牌楼,立刻就进入了墨香之中。
初春的清晨,阳光跳过树枝洒在书院门的青砖路上,或明或暗的光线下,两侧斗拱飞檐的建筑更显古态古韵。在清雅或者苍劲的店铺牌匾下,笔墨纸砚铺陈来,古玩字画一字摆开,耳边不时传来朴拙的埙声……闹中取静的书院门正在迎来首批客人。
“时间真快呀,我在这里已经扎根了20多年了。生意起起伏伏,但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儿的文化气质早已深入我的生活!”“进宝斋”老板关岗从一间月租金300元的小门面房开始,字画生意越做越大,收藏的不少画作都出自名家之手。
书院门的文化气质核心自然来源于街道中段北侧的关中书院。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间,学者冯从吾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从者众便辟新址,在寺旁建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明清两代,这里是陕西最好的学府,更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成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成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随着西安师范并入西安文理学院,现在的关中书院成为西安文理学院书院校区。书院西侧的西安师范附属小学前身就是创建于1908年的“陕西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也算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校。
80后的“陕西文化使者”王小超已记不清自己带学生去过多少次关中书院了,但每次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对关中书院投去的向往目光,他就不由得为这个书院、这条街道的历史而骄傲。“关中书院从民间教育机构走向半公半私,在陕西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曾经求学于这里的于右任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人物脉络:1895年于右任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1897年他又来到关中书院继续求学,受教于关学大师刘古愚。随后的1937年到1949年,于右任一直和家人生活在书院门52号院。”跟随着王小超的指引,我们在关中书院的对面轻松地找到这座容易被错过的于右任故居。虽然目前这里并未对外开放,但透过厚重的木门以及门头上“源远流长”几个字,似乎也能感受到那段饱经沧桑的历史……
关中书院门口是游客最爱逗留的地方,无法进入探个究竟的游客忙着拍照的同时,难掩期待的眼神。但细想书院仍在育人,这翘首憧憬未尝不是另一种幸福。
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王恒也有着自己的期待。
如今,70多岁的他没事就喜欢坐在街边晒太阳,感受着这里的岁月静好。和仍然居住在这里为数不多的老居民一起,他见证了解放初这里的破败与落后,也见证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街区的大规模改造整修。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坐在自家字画店门口,王恒慢悠悠地说道:“现在这里越来越繁华,游客越来越多,还开了些民宿,但这的老住户却越来越少,和以前比似乎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书院门的街道不长,但巷子不少。南侧的大吉昌巷里有吴三大故居,但吴家大院大门紧闭,只看到门头上大篆书写的“大道无门”、“时和岁乐”的字样。寻访不得的我们又随意走进书院门北侧一个无名巷道,和南侧巷道里改造后林立的店铺相比,这里仍是不少老住户的生活区。没有经历整修的巷道狭窄,房屋也破败许多,还留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痕迹。在这样的巷子里穿行,时光仿佛凝固了般,许久后回到主街看到青石路上出现了片片粉色的花瓣,一抬头才发现,道旁的桃叶李早已悄悄绽放……
来源:文/图 西安日报记者 王昕 实习生 张志强
编辑:芥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