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隋志》云:“《华林遍略》六百二十卷,梁绥安令徐僧权等撰。”《旧志》云:“《华林编略》六百卷,徐勉撰。”《新志》云:“徐勉《华林遍略》六百卷。”从中可知,《华林遍略》成书之初共七百卷,到了唐初已剩下六百二十卷,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几经抄录删略,到唐时已有了不同的版本。《华林遍略》在唐代十分流行,唐编《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初学记》等类书时都曾利用过此书。到五代后晋,此书又少了二十卷,剩下六百卷,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南宋初年,但在宋初可能该书已不多见,因为北宋初年编撰的《太平御览》就没有提及直接利用该书。
《华林遍略》流传至元明清时期的情况,《文献通考》载:“按《唐志》类书,在前者有《皇览》、《类苑》、《华林遍略》等六家,今皆不存。”明人刘凤《古苑序》说:“《皇览》、《遍略》、《书苑》、《类苑》、《玉镜》诸家……千不存一。”由此可知,《华林遍略》的整体面貌,至少在元初已难见到。至明代仅存少量段落,清康熙三十二年,徐乾学在为隋杜公瞻所撰的类书《编珠》作序时说:“而志所载隋以前书,如《皇览》、《类苑》、《寿光书苑》、《华林遍略》等书,当时极贵重,其卷帙颇繁,今皆无一简存者。”至此,《华林遍略》到清代已经彻底亡佚,甚至连零星片语也不复存在。
然而,时隔九百多年后,敦煌莫高窟石室开启,发现唐人抄写的书籍中有一无名古类书,存二百五十九行。据上虞罗振玉的考订,认为是北齐编的《修文殿御览》,而洪业则以为是《华林遍略》,具体论述详见下述《修文殿御览》中,此处不再赘述。
历来对于《华林遍略》的评价,有两种声音,一种是赞誉,一种是非议。赞誉者,如唐高士廉在《文思博要序》中所赞:“魏之《皇鉴》登巨川之滥觞,梁之《遍略》标崇山之增构。”将《华林遍略》与类书开山之作《皇览》相提并论。非议者,如唐欧阳询在说明为何要编撰《艺文类聚》时,指出:“《皇览》、《遍略》真书其事,文义既殊,巡检难一。”魏徵征撰《群书治要》时这样说:“《皇览》、《遍略》,随方类聚,名目互显,首尾淆乱,文义断绝,寻究为难。”唐刘知几《史通》也认为:“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悦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
唐时是能看到《华林遍略》的概貌,因此唐人的评价可能更为客观。欧阳询和魏徵的批评都从归类、检索的角度出发,指责《华林遍略》编排混乱,不利于使用,就像在论及《皇览》时一样,作为类书发展初级阶段所成的作品,其在编排上的粗糙和简陋应该也是意料之中的。刘知几则从正统史学的角度评价类书,位列杂家之流的类书大概也只能被看做“取悦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笔者注意到,他对类书“务多为美,聚博为功”的优点还是肯定的。且提起类书来,必《皇览》、《华林遍略》并举,可见这两本类书在中国类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