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传真
本报记者 王晶晶
当前,国际环境面临着“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球化之路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广西柳工集团作为高端制造业企业最早“走出去”的典型案例,曾荣获印度、波兰等“最佳投资奖”,且该企业研发的高端技术输出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擦亮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名片”。“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更多国内外用户选择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内容指明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方向,也鼓舞着我国的制造业企业迈向高端化。
两会期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广西代表团驻地独家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光安。近一个小时的访谈中,曾光安谈了他对“逆全球化”的看法以及高端制造业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应对策略。
辨证看待“逆全球化”
“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逆全球化’现象,要用理性的眼光正确对待。”曾光安表示,作为全球化倡导者和推动者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出很强的“逆全球化”现象,但这不是全球经济体的普遍思维。这种“逆全球化”现象也带动了一些国家在反思,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应该在宏观环境下思考“逆全球化”思潮。
在曾光安看来,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因门类齐全、技术提升速度快、企业规模大,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也开始走进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于以往的‘代加工’,我们的高端制造业企业带着技术走进发达国家,和美国、欧洲强国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他们表现出来的‘逆全球化’思潮其实是对中国制造业迈向高端战略的一种狙击战。但是,经济全球化没有逆转,也不可能逆转。”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和挑战并存。曾光安分析,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中国的产品和服务仍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需求,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制造业国际化提供历史性的机遇。在当前“逆全球化”思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挑战。首先,从外部挑战来分析,中国技术型企业走向国际化仍相对困难,尤其是收购美国、欧洲等国家的企业成本越来越高。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技术壁垒,中国的一些技术标准体系难以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其次,从内部挑战而言,在成本、管理、技术等各种压力下,加之“逆全球化”思潮,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仍有一定难度。
“虽然这些挑战客观存在,但是真正做企业的人,能够在应对挑战中找到机会。”曾光安以柳工“走出去”为例谈到,企业“走出去”面对的挑战都可以得到解决。一是企业要对当地环境、市场和客户有充分的了解,不断对产品、技术和服务体系进行改进和创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二是要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企业“走出去”需要一批精通当地法律法规、行业行规、商业习惯的人才。三是企业“走出去”要注重“精耕细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地区作为重点市场,让业务更加集中和专注,尤其是遇到风险的时候,更需要决策者的眼光和定力,对看准的市场,要有长期的决心和耐力来化解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内外兼修”
作为最早出海和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的工程企业之一,1958年成立的柳工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目前,柳工在全球共有10个海外子公司,13个区域配件中心,3个海外制造基地,5个研发中心,以及300余个经销商遍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柳工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占其海外业务的三分之二。
事实上,柳工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走国际化道路的构想,从打造世界级企业目标,到海外投资建厂,再到柳工的技术得到国际认可,柳工的国际化之路可谓走得坚实而稳健。
根据柳工集团“走出去”的经验,在对其他企业的建议上,曾光安表示,首先是企业的领导者是否具有真正的国际化视野,能否制定行之有效的中长期国际战略并坚持实施。
提及企业“走出去”的一系列秘籍,曾光安向记者娓娓道来,企业“走出去”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或聘请专业的国际团队,研发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寻求海外合作伙伴,在当地要有多个代理商,经营渠道也要多元化;尊重当地法律法规、行业行规、人文文化;拥有完善的企业内部运营体系,包括人力资源、产品研发、制造体系和管理体系等,尤其是要建立起一支多元化的,能支撑企业国际化业务发展的人才队伍。
作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灵魂,品牌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曾光安同样认为,企业“走出去”要注重品牌建设,品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企业静下心来慢慢做,包括产品的技术、质量、水平等各方面和产品在当地的服务、口碑、客户满意度都是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
另外,曾光安提醒,国际市场上的风险要比国内市场大得多,企业“走出去”要做好风险防范。包括国际市场上的政治、经济风险,汇率风险,国际商务关系风险,国际法律法规风险,宗教、人文等风险。“如果企业没有风险管控和防范能力,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在海外的运营。”曾光安说,虽然有中国信用保险集团等机构专门为中国企业出口提供保险,但是其他诸如技术上的风险等,还需要企业自身做好风险管控。
举报/反馈

中国经济时报

26.6万获赞 18.7万粉丝
国研中心主管、主办的一份综合性经济类日报
中国经济时报社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