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12日电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暴英霞 卢冠琼 李华锡 叶婉莹) 近年来,“丧文化”和各种“毒鸡汤”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商业营销等在一些青年中流行。懒猫瘫、丧茶等各种散发着消极态度的表情包及产品一度受到部分青年追捧。
我国青年整体积极乐观奋斗有担当,有时,所谓的“丧文化”不过是部分青年面对压力时的一种戏谑式自嘲,是化解压力排遣情绪的方式。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的精神面貌关系着时代的气象,若放任这种情绪蔓延,任由部分青年受一些自媒体贩卖焦虑的文章影响,势必对青年成长及社会发展造成危害。
如何帮助青年化解丧情绪,引导青年做时代的追梦人?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张颐武、孙宝林、范稳三位全国政协委员,请他们出谋划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本人供图
张颐武委员:“丧”可以转化为积极心态
青年人在面临就业、婚恋、高房价等压力时,有时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佛系”和“丧文化”反映的是青年在当下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生活中发生的变化,这些反映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青年去适应生活、通过自我调适从而达到乐观积极心态的一面。
“一些青年人可以通过‘丧文化’来化解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忧虑、焦虑和负面情绪。这些文化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张颐武说。
在张颐武看来,“佛系青年”“丧文化”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在当下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忧虑。他建议,一方面,社会需要对这些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其复杂性,多与青年沟通。另一方面,要对青年的生活、学习、创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关切,积极引导和激发年轻人奋斗向上的精神,让他们从“丧”走向更广阔的、正能量的文化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接受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继祥摄
孙宝林委员:媒体及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青年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和高额广告收入,不惜“贩卖焦虑”熬制“毒鸡汤”,挑动青年敏感的神经。
面对网上出现的“毒鸡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孙宝林认为,很多自媒体包装“毒鸡汤”都有套路,就是“迎合”。他说:“迎合青年痛点,是能够获取流量多赚钱,但这是不讲社会责任的。”
如何才能让青年免受这种“毒鸡汤”的影响?孙宝林指出,一定要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他认为,引导有方式方法的问题,一定比“迎合”难,这也是媒体工作者、各类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基本功,要在方式方法、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表达上,拉近与青年的距离。
孙宝林举例:“比如有一个师长与你沟通,讲的内容很有道理,而且方式方法也合适,你肯定愿意听并进行思考,这样你就获得了进步的动力。但当有人用武断的方式与你沟通,首先把你否定,那么即使他后面说的话很有道理,你可能也不用心去听了。”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范稳。本人供图
范稳委员:从阅读中汲取面对人生的力量
针对部分青年易受“毒鸡汤”影响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范稳分析认为,有些青年读书少,知识广度不够,对世界的了解较为狭隘,对社会上的一些潮流容易跟风。
对此,他建议青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广泛阅读提升独立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学名著包含人类永恒主题和经典人物形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范稳说:“青年要多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红楼梦》《哈姆雷特》等,以及鲁迅、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等中外名家作品,从这些优秀作品中汲取面对人生的力量,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今年两会,范稳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切实落实让文学名著进校园,全面提升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提案》,建议社会、学校等各方搭建阅读平台,营造阅读环境,引导中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全面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对于社会来说主要是引导的问题,要采取相应措施、搭建相应平台,引导青年积极乐观、努力奋斗。”范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