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文无定法”,读书亦然。选择哪种读书方法,首先得考量读书人的资质。有些人可比孔子所言的“生而知之者”,天赋异禀,不需读书,亦可得道;以下如“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则需通过“学”即读书,才能趋向大道,不过这其中照旧有高下之分,有人可一心二(多)用,同时读好几本书,有人只能一本一本来苦读,有人可一目十行,有人只能一行一行来推进。说到底,聪明人有聪明人的读书法,笨人有笨人的读书法,听人传授读书经验之前,最好先弄清楚自己究竟属于哪种人,长于什么,短于什么。
这里介绍一种笨人的读书法。近世以来,以笨著称的名人,首推曾国藩。曾国藩自语:“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在曾国藩的家乡湖南湘乡,流传一个嘲讽他鲁钝的笑话:小偷到曾家偷东西,正碰上曾国藩秉烛夜读,短短一篇文章,不知朗诵了多少遍,硬是背不下来,小偷本想等曾国藩睡着了再下手,等到半夜,见他还在背书,实在忍无可忍,跳出来骂道:“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也许连一旁偷听的小偷,都能背下了。当然,曾国藩的笨,只是相对而言。倘与凡夫俗子相比,曾国藩显然不能谓之笨。何贻焜《曾国藩评传》云:“曾公之个性,就智力方面言之,虽颇钝拙,究属中材。”中材之说,应是最公正的评语。
中材而自称鲁钝,可以视作一种修身与处世的策略。真正的鲁钝是不知自己鲁钝,但凡意识到自己鲁钝,可谓自知之明,这乃是打破鲁钝的第一步。往后该怎么走呢?曾国藩复宋子久信中云:“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总结其意思,一是守拙,二是补拙,补拙之道,在勤与慎。
曾国藩的守拙和补拙,表现在读书,即其总结的“读书不二”。其要诀有二,一是专。“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耳。”二是耐。“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显而易见,这是最笨的读书法:一字一字读,一句一句读,一段一段读,一本一本读,读不通便反复读,读通了再往下读,“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语)。这么读必定十分辛苦,然而作为笨人,别无选择。
曾国藩的读书法,常常令人想起其兵法:“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呆仗云云,顾名思义也是笨人的法子。譬如湘军攻城,讲究持久战,惯于挖壕沟,一寸一寸挖起,最终将全城围住,把敌人困死,打九江、安庆、南京等太平军重镇,莫不如此。如果把这里的城池换作书籍,可见打仗与读书正有相通之处。
说到兵法与读书法的互通,古人早有发明。《孙子兵法·九地篇》云:“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黄庭坚取“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八字,化兵法为读书法,化巧为拙——“古人有言: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要须心地收汗马之功,读书乃有味。弃书策而游息,书味犹在胸中,久之乃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尽心于一两书,其余如破竹节,皆迎刃而解也。”
曾国藩常说的“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读书法,要旨首在“须心地”(集中精力),次在“劲悍”(坚忍一心),则可引出曾国藩的“读书不二”,其专字诀正对应“须心地”,耐字诀正对应“劲悍”。不过,“并敌一向,千里杀将”的特色,不仅在方法,更在气势。
无论“读书不二”,还是“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其适用范围,不仅指向人,还指向书。不是所有书禁得起我们字字细究,句句打磨。相反,值得这么读的书其实寥若晨星,必须是所谓大书或经典。读书不是比数量,而是比质量,与其读十本烂书,不如读一本好书,与其把十本烂书读一遍,不如把一本好书读十遍。
这里的好书,换作经典,也许更具说服力。那么,何谓经典呢?如卡尔维诺所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或者如张文江谈《金刚经》:它适用于所有人,你理解到什么程度,它就相应到什么程度,不但可以作为入门,还可以作为归宿。只要一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就是经典,足以指引我们的阅读与命运。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原标题为:《读书不二:一种笨人的读书法》 本文有删节)
监制/徐遥 责编/刘文韬 编辑/郭庆 制作/唐明涛
觉得不错,请点赞↓↓↓
举报/反馈

党建网

56.3万获赞 69.7万粉丝
党建网官方百家号
党建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